【福州晚報報導】 「海峽情深.濕地共護」閩江河口濕地科普宣教閩台結對交流活動在長樂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舉行。
來自兩岸生態保護志願者等80多人參加活動,感受閩江河口濕地保護的成果,以及保護在閩江河口、馬祖兩地往返的中華鳳頭燕鷗的成果。
兩岸共護中華鳳頭燕鷗,在維繫福州、馬祖兩地親情,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目前已知中華鳳頭燕鷗主要分佈在海峽兩岸的臺灣、福建、浙江等狹窄區域,近年在韓國等地也有記錄,但其繁殖地多位於無居民海島,保護難度極大。每年,兩岸通過舉辦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研討會、同步調查、技術共用等,積極開展中華鳳頭燕鷗種群保護和恢復行動。
中華鳳頭燕鷗因其稀少神秘被稱為「神話之鳥」。從1937年在青島被記錄到,到2000年在馬祖被記錄到這60多年間,這一物種因杳無音信普遍被認為已滅絕。
2004年,福建省的觀鳥愛好者在長樂閩江河口濕地記錄到2隻中華鳳頭燕鷗。自2004年第一次觀測到中華鳳頭燕鷗,福建省觀鳥協會保育小組隊員就與臺灣的鳥類保護研究組織合作,在福建2000多座沿海島嶼開啟「神話之鳥」的追尋之旅。
2004年以來,閩江河口濕地為馬祖的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提供穩定的棲息、覓食、求偶及育幼場所,也為閩台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2008年7月20日,福建省觀鳥協會會員與臺灣臺北市野鳥學會會員相繼在閩江河口濕地和馬祖記錄到一隻下喙被塑膠管套住的中華鳳頭燕鷗。這一事件,讓海峽兩岸的保育機構得以確定閩江河口濕地和馬祖的中華鳳頭燕鷗是同一種群。一場持續16年的兩岸保護合作行動由此開啟。
2018年,根據臺灣大學和臺北市野鳥學會提供的一份GPS定點陣圖,福建省觀鳥協會把目光鎖定在連江縣定海灣的四姆嶼。
通過燕鷗模型和鳴叫聲等招引手段,2022年福建省觀鳥協會會員吸引到7隻中華鳳頭燕鷗和800多隻大鳳頭燕鷗。
2022年7月3日,值班人員第一次在監控中發現中華鳳頭燕鷗寶寶。大家欣喜若狂,為它起名「華寶」。在隨後的日子裡,觀察員記錄下「華寶」的成長點滴,為生物研究保護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2023年11月25日,在福州閩江河口濕地舉行的2023年海峽兩岸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暨海峽兩岸生態保護融合發展專題培訓活動上,兩岸研究機構共同發佈最新研究成果:經匯總統計,全球中華鳳頭燕鷗數量為221隻,其中成鳥176隻、幼鳥45隻,創歷史新高。
時下中華鳳頭燕鷗正開啟遷徙之旅,包括今年浙江新環志的中華鳳頭燕鷗成鳥ZD5在內的多隻鳥兒,已在閩江河口濕地被頻繁記錄到。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在生態系統、生物起源、植被類型等方面相似性較高。
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表示,相信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中華鳳頭燕鷗這一珍稀物種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我們的生態環境也將變得更加美好。
16年攜手! 兩岸共護「神話之鳥」-福州晚報
-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