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報導】佾舞是中國五大古禮之首。據介紹,佾舞最早用於祭祀天地、迎接月令節氣等禮儀性儀式,後逐漸被用於歌頌遠古君王先師、迎接國賓等國家正典及學校開學典禮。
佾舞形成於上古時代,承於周公制禮作樂,大成於後世祭孔樂舞。北宋徽宗時期福清籍樂師劉詵主持制訂的《大晟樂章》被欽定為國家正統音樂,頒行天下。清代後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王元穉受命赴台傳禮,佾舞傳入臺灣。自此,佾舞在閩台兩地的交流中得以存續。
但20世紀初,佾舞在大陸幾近斷層,僅在臺灣保留了明代後期《頖宮禮樂疏》之佾舞圖譜。
精心整理佾舞圖譜畫冊及樂理典籍、搶救古八音雅樂、古詩詞吟唱……兩岸佾舞傳承人逐步修補割裂的文化斷層。2021年5月,《佾舞》列入國務院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傳統舞蹈類保護名錄。福清完整傳承了中華傳統最純正典雅的佾舞學科理論與術科技能,成為大陸地區唯一依據明代《頖宮禮樂疏》恢復和振興傳承『周禮佾舞』的城市。
如今,佾舞在福清重煥生機,是兩岸接力、薪火相傳的碩果。佾舞以福清為核心,在全中國開枝散葉,輻射北京、廣州、深圳、惠州、曲阜、鎮江、揚州等地。此外,位於上下杭三通橋下巷10號的佾舞禮樂書院,也成為了交流傳播佾舞文化,展示佾舞風采,開展遊學的實踐基地。讓這一古老藝術瑰寶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兩岸接力留存千年禮樂 非遺佾舞走出深閨展魅力--福州日報
- 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