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戰地政務終止初期,馬祖生活環境貧乏,張秘書長告訴編輯小組,當時水庫、電信、交通、機場都尚未完備,在海底電纜建置前,打電話只能使用公共電話,生活實屬不易,並且面臨人口大量外移問題,馬祖人口最多逾17,000人,最少只剩6、7000人。早期在60年代時期,政府推動十大建設,許多馬祖人紛紛前往臺灣本島工作,加上馬祖生活便利性不若本島,知識份子大量外移,多數教師或公務人員在服務期滿即調回臺灣,讓馬祖更趨劣勢。在那個百廢待舉的年代,讓原本預計只停留6個月,完成戰地政務法規廢止任務後即離開的他,決定留在熱愛的土地繼續打拚。編輯小組感到好奇,是什麼促使秘書長做出關鍵的轉變?張秘書長表示,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基於對故鄉的情懷。他決定讓這座從封閉到開放的新生島嶼,在建設中逐漸成長、茁壯。
自80年代開始,政府陸續訂定近中長程發展計畫,歷經30年,逐步完成水力、電信、交通等各項建設,直至今日的規模成果,秘書長協助催生計畫訂定,逐步落實,也參與制定離島建設條例,見證馬祖的成長與蛻變,這些從他眼神散發的光芒與驕傲,不言而喻。然而這段轉型到地方自治的階段,對公務人員是否產生影響?張秘書長認為:「基於非常時期之特殊需要,馬祖公務人員早期係依據戰地公務人員管理條例,採取『先用後考』方式進用,多數人員未取得法定任用資格,係先予任用再參加銓定資格考試,由於畢業後就進到公部門服務,專業程度較顯不足,尤其在馬祖開放後,與其他地區往來交流密切,相形之下,明顯自信心不足。」因此,張秘書長在工作上對同仁採取「在授權下勇於任事及承擔,並且要防患未然」,也就是預見問題可能發生前就要提前布局即時反應,而非等問題發生之後,才到處求援尋找「救兵」。
由於張秘書長經歷豐富、個性溫和,本身從基層作起,非常理解同仁立場,又熟悉各局處業務及法規,所以當同仁求助無門時,總喜歡找秘書長「求救」,他也能因應不同狀況協助引導同仁解決問題,並且在符合縣長期許和同仁執行業務間扮演橋梁的角色。此外,在執行業務過程,張秘書長認為必須遵守「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同時也要避免墨守成規、過於僵化,因為法律的適用並非一成不變,透過不同角度思考或找尋其他可適用之法令,問題往往迎刃而解。
過去經歷,成了如今最珍貴的養分
張秘書長認為,當年東吳大學修讀法律對他返鄉負責法制的工作有著極大助益,由於英美法系的教學思維係採用「歸納法」,透過大量列舉事實與法律依據相似的判例,得出兩者間之共通點,而總結成為一般法律規則,作為裁判依據,簡言之,英美法系是以個案作為出發思考,進行問題推演分析,從中訓練邏輯思維,所以大學的法學教育及訓練,對辦理法制工作的他可說是得心應手。
後來,張秘書長因機緣使然擔任消費者保護官(以下稱消保官),由於消費者保護業務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而在馬祖的消費型態相對單純,案件數量不多,主要辦理宣導業務,即使有消費糾紛,只要他一出馬進行調處,便立刻應付裕如。然為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併入行政院院本部,目前係以幕僚單位方式辦理消費者保護政策之相關業務,張秘書長回想,基於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及當時身為消保官的一份使命感,他不贊成進行組織裁撤,而是認為應設置周全完善的機關辦理業務,方能保障人民消費安全。
之後,張秘書長從縣政府轉換至議會擔任法制室主任,議會的主角是民意代表,思維和公務人員有所不同,工作推展有無困難或難忘的經驗?張秘書長向我們解釋,由於行政與立法部門各自扮演角色不同,議會審議縣政府編列之預算及法案,屬於監督的角色,基於對縣政府掌理的法案瞭若指掌,張秘書長和議員也維持良好互動關係,當府會關係較為緊張時,他便擔任居中協調的角色,降低衝突對立發生。那段期間,張秘書長深刻體認到府會和諧的重要,當二者意見不一致時,如何化解是一門藝術,由於他能充實掌握雙方的立場及看法,也熟悉議會、縣政府和人民間三角關係的精奧,總能透過溝通成功化解僵局。張秘書長是少數從行政跨足立法,又再回到行政部門的文官,回顧這段在議會的日子,他認為對於現在幕僚長的職務有極大助益,也因為具備其他人所沒有的歷練,造就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功力。
議會服務三年多後,秘書長再次回到熟悉的縣政府,出任幕僚長的職務,不僅掌管府內大小事,也輔佐襄助兩任縣長摘下五星縣長,創下九連霸佳績,如此亮眼的表現,其實緣自於秘書長對自身的要求,隨時察言觀色,並且隨不同首長的特性,動態調整幕僚角色功能。對於縣政推動表現出色,他指出「首長的信任是關鍵」,兩位首長個性雖不同,但均富有使命感且重視操守,讓同仁放心勇於任事,張秘書長也能充分發揮輔佐縣政的角色,使縣政府業務推展順利。另外為爭取經費增加馬祖建設,秘書長堪稱「計畫王」,每年初即超前部署訂定專案計畫,適時向中央爭取預算補助,並且為控管執行率,他每三個月親自召集會議,嚴格掌控重大案件執行情形,運行多年,申請補助通過率及執行率極高。(未完)(資料來源考選集粹)
考選集粹專訪秘書長張龍德(二)
- 2024-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