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閩之有城,自冶城始」,2200多年前,閩越王無諸在福州冶山一帶建起福建第一座王都冶城。冶山上曾有「無諸故城」石刻,是冶城的主要標誌。
冶山是福州城市的根脈,是福建閩越文化和漢文化的發源地。自2018年冶山春秋園提升改造以來,先後有80多段摩崖石刻及碑記被發掘保護,刻字篆、隸、楷、行、草一應俱全。透過石刻或碑記,唐朝到民國千百年間,文人墨客在這裡寄情山水、雅集吟詠的行狀展露眼前。
冶山自漢代起一直是福州的核心城區,除了歷史文獻,閩越國「萬歲」瓦當、唐代馬球場遺址等也相繼出土。
據福建博物院考古專家考證,唐代馬球場遺址是我國挖掘出土的唯一一個馬球場遺跡。晚唐福州刺史裴次元在冶山東坡闢球場,建球場山亭,為詩二十詠。1958年,球場山亭記殘碑出土,正面隸書,字徑4釐米,背面楷書,字徑3釐米,為裴次元建球場之佐證。裴次元建球場時,親自題詠二十九景鐫刻於石上,冶山二十九景由此而來。
歷史長河慢慢流淌,二十九景幾度毀損、幾度重修。冶山春秋園提升改造,摩崖石刻「梳洗上妝」,重現昔日十幾景。有文史專家認為,「山陰亭」、「玩琴台」、「紅蕉坪」三處摩崖石刻為裴次元建二十九景的石刻遺存。
「山陰亭」石刻為楷書,字徑36釐米,縱五行。邊上還有一段民國題刻:唐刺史裴次元建,毗陵(現為江蘇常州)劉溥修,候官張國洺書,閩侯歐陽英重建。
「玩琴台」石刻為隸書,橫一行,字徑15釐米。相傳「玩琴台」為閩越王鼓琴縱歌、飲酒歡宴之處,「玩琴」兩字為漢代隸書中的異體字。
「紅蕉坪」石刻為行楷書,縱一行,字徑23釐米。據冶山周邊老住戶介紹,原本此處長著幾株紅蕉,與「紅蕉坪」相得益彰,該叢紅蕉於20世紀50年代枯死。
近年,閩都文化愛好者在晉安區日溪鄉山野中發現了野生紅蕉林,採摘兩株帶回市區,與鼓樓區園林中心工作人員一起種在冶山春秋園內,為園中景致再添一分色彩。
閩越、漢文化發源地 冶山春秋園石刻傳古意--福州晚報
- 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