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近日,位於福州北郊的升山寺成為新晉網紅地。進入盛花期的炮仗花,似金黃的瀑布,在距寺門不遠處的院牆上垂落,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打卡拍照。
除了炮仗花瀑布,升山寺周邊還有不少文物古蹟值得一看。
升山寺位於晉安區新店鎮赤星村西北,始建於南朝陳天嘉三年(562年),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該寺占地面積586平方米,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
寺內留存有宋宣和六年(1124年)鑿造的石斛,寺周有升山摩崖石刻,為大陸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升山摩崖石刻有兩處共計5段,其中清「道光庚戌夏,邑人林則徐、郭柏蒼同蜀李惺遊升山寺」題刻最為有名。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3月,林則徐辭去雲貴總督之職,回福州養病。這年夏天,蜀中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李惺游武夷山途經福州,在林則徐同窗世交郭階三的兒子郭柏蒼陪同下,專程前去看望林則徐。病中的林則徐與李惺、郭柏蒼一同登升山,留下這段題刻。
同年11月,受任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起義的林則徐,病逝於廣東普寧,次年歸葬福州金獅山。所以,升山上的這段題刻是林則徐生前留下的最後一段摩崖石刻。
據福州市摩崖石刻研究專家、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黃榮春介紹,林則徐與升山還有一段淵源。相傳乾隆年間,村中有一富戶,戶主名聶聖言,家中自辦私塾。有一天,聶聖言到城裡辦事,路過林則徐家門,見年僅十一、二歲的林則徐天資穎慧,又見其家中貧困清寒,便找到其父林賓日,講明對林則徐的期望之心,希望把他帶到升山的家中,讓其邊讀書邊幫工。於是,林則徐來到離家約6公里的升山村,在聶氏祠堂讀書,還到升山放牛,暇時到寺內流覽古跡,在寺前俯瞰山下的榕城景致。
福州升山寺摩崖石刻藏典故 新晉網紅地--福州晚報
- 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