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新春臨近,永陽大地洋溢著濃濃年味。莊寨裡,紙獅起舞,伬唱悠揚;古鎮中,趕圩日人流如潮,熱鬧非凡;大樟溪畔,「三出宴」熱鬧開席,向遠道而來的客人獻上美味佳餚……春節期間,精彩紛呈的福文化民俗活動在永泰各地爭相亮相。
福文化作為永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建縣始終。從縣名、古建築到各類民間活動,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傳統習俗,早已融入當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逢年過節,我們最期待的就是看場熱鬧的舞龍舞獅,喜慶!」當地村民黃秋蘭說。其中,尤為精彩的當屬始於清康熙年間的「椽板龍」民俗活動。
「椽板龍」被列為福建省第二批非遺項目名錄,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乾隆盛世為其鼎盛時期。
「椽板龍」由32根椽板組成,每根椽板長4米,加上龍頭龍尾,龍身共長138米,需近百人才能舞起來。鑼鼓一響,龍頭一擺,全村老少都自發參與到這場盛事中。
非遺項目舞肥獅、舞紙獅也是永泰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年味最是鄉村濃,年俗最是鄉村正。過年趕大集,在永泰歷經數百年經久不衰,如今成為家家戶戶具有過年儀式感的一項活動。
嵩口古鎮因水而興,因商而盛,這裡自古以來舟楫穿梭,在明末清初成為當地的物資集散地。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附近居民蜂擁而至,集聚在嵩口古渡口和老街一帶交易農副產品,人數多時高達萬人以上,擺設的攤位長達數公里。這種習俗被當地人稱為「交流」,即「趕圩」,現今演變成永泰出名的嵩口古鎮特色「趕圩節」。
特色美食、鄉間物產、手作器物、日常用品……圩市上,各類物件琳琅滿目,永泰當地特產芙蓉李幹、柿餅、茶油、線面等美食在這裡雲集,更有竹編、藤編、剪紙等非遺手工藝品亮相,讓遊客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傳承福文化 非遺鬧新春 永泰熱鬧過「福」年--福州晚報
- 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