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聽說末代帝師陳寶琛在鼓山上的聽水齋修好了!」近日,鼓山聽水齋(遺址)修繕完成的消息,引起了福州許多文史愛好者的關注。
聽水齋位於鼓山湧泉寺喝水岩下方,由陳寶琛於1887年修建,原先為石質船形建築,歷經100多年,原建築已不復存在。
「歷史上這裡應該經歷過3個時期的變遷,到本世紀保留了立柱架空式的水泥磚混建築,外形還是船的造型。雖然聽水齋不是文物,但因為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不久前文物部門對這裡進行了修繕。」福州市文保專家阮章魁說。
「聽水齋(遺址)」指示牌上寫著: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末光緒年間太子太傅陳寶琛罷官居鄉後所修。建築形似石船,上下兩層,可聽水聲潺潺,故名。東向高岩上,刻有陳寶琛大字楷書「聽水」,自述「餘年未四十作滄趣、聽水二齋以娛親」。
阮章魁告訴記者,此前颱風過境福州後,他特意登鼓山來到聽水齋。因雨量充沛,喝水岩的水流經此處,在船頭位置的岩石處拐了個彎,站在二層的船頭位置,有一種在船上乘風破浪的感覺,讓人不禁感歎前人的智慧。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閩縣螺洲(今倉山區螺洲鎮)人,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陳寶琛自號聽水居士、聽水老人,可見「聽水」是他的一大喜好,也道出了他與聽水齋的故事。
38歲前的陳寶琛仕途一帆風順,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參與草擬詔書、敕令等中樞機要事宜,得到朝廷重用。1885年是個分水嶺,清政府認為陳寶琛在中法戰爭中「薦人失察」,降5級調用,家居福州近25年。
在福州,他陶醉自然,築樓建齋,修身養性,吟詠不已。鼓山聽水齋,正是1887年陳寶琛在靈源洞下喝水岩循溪尋到之所在。
陳寶琛善詩,為閩派詩壇領袖之一,他以聽水齋為題,寫了不少詩。
除了聽水齋的山水治癒著陳寶琛之外,親朋好友也進山聽水,烹泉煮茗,賦詩述懷。
據說1922年前後,何振岱也曾宿聽水第二齋,作《游龍潭宿聽水第二齋》。何振岱是陳寶琛的好朋友,也是陳寶琛晚年的代筆者。陳寶琛晚年事多,應酬文多請何振岱操刀。
1909年,61歲的陳寶琛奉召入京,恢復原職,後又擔任宣統帝溥儀的老師,見證了清王朝的沒落。1935年,87歲的陳寶琛病逝,歸葬福州。
鼓山聽水齋遺址見證末代帝師陳寶琛的故事--福州晚報
-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