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上世紀80年代,為保護與鄭和有關的文物和史料,長樂修建了鄭和史跡陳列館。館內,一塊鎮館之寶—《天妃靈應之記》碑,是鄭和下西洋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好見證。
在第七次下西洋前,鄭和將《天妃靈應之記》碑鐫嵌于南山宮殿中。上世紀30年代,《天妃靈應之記》碑出土,一時轟動海內外。
該石碑碑文共有1177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讀,不僅詳細記載了鄭和奉命率領船隊不畏艱險的遠航歷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時間、地點、經過等,還記載了海外貿易的成果。其中,碑文明確記載「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是考證鄭和下西洋以長樂作為駐泊和開洋地最權威的史料碑刻。
「這塊碑是鄭和最後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時親自撰文的。」陳遲介紹,這是目前中國僅存的詳細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石碑。
值得一提的是,媽祖文化也是鄭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塊石碑中,褒揚了天妃(媽祖)的神力,與鄭和命人重修的天妃宮相互映襯。1412年,鄭和因3次航海活動皆認為受到天妃庇佑,遂奉請朝廷在長樂南山(今塔山公園)修建天妃行宮。遺憾的是,行宮原建築在抗日戰爭中被毀。「1984年,在遺址上出土原行宮石柱礎5件,大小相同,建館時作為柱礎使用4件,現存一件。」陳遲說。
挖掘傳承海絲文化
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先後到達亞洲、非洲等地的37個國家,總計航程16萬海浬,創造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航線最遠的航海紀錄,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推向巔峰。
為紀念鄭和航海探索精神,早在2002年,長樂政府便發動社會捐資近千萬元,在長樂航城街道金剛腿附近,興建了以鄭和下西洋為主題、長約2公里的景觀走廊—鄭和廣場。這裡有鄭和石雕像、鄭和福船、太平港帥營、鄭和舟師啟錨處、長樂海絲館(原鄭和航海館)等紀念性建築。
長樂海絲館經重新裝修布館,於2021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展館緊扣海絲文化主題,以歷史發展的脈絡為縱線、以海內海外兩個長樂為橫線,展示長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和未來。
長樂海絲館旁,屹立著一艘鄭和福船木質模型。「鄭和艦隊的許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長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著名的鄭和寶船採用福建沿海一帶常見的福船船型。福船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寫下了中國造船史的輝煌篇章。
眼下,鄭和廣場已和鄭和公園、鄭和史跡陳列館等連成一體,構成了長樂當地獨特的鄭和文化風景線。
走讀福州/沿著鄭和下西洋的長樂印跡 見證600年海絲風華--福州晚報
-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