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藝術島《迴島嶼吧》 明東引忠誠門廣場開幕

  • 2023-09-28

 《迴島嶼吧-東引設計之島》9月29日下午3時30分在東引忠誠門廣場舉辦開幕週活動。(圖:文化處)

 《迴島嶼吧-東引設計之島》9月29日下午3時30分在東引忠誠門廣場舉辦開幕週活動。(圖:文化處)

 【本報訊】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支線-《迴島嶼吧》計畫,本屆共創香火由東莒傳遞至東引,以馬祖在地移鄉/返鄉青年做為爐主,用地方青年的視角,帶領創作者了解地方,並以「居民共創」為主軸,創造出極富地方自鳴性的作品。9月29日下午3時30分在東引忠誠門廣場舉辦開幕週活動,邀民眾一起來見證「東引設計之島」的現在進行式。

 馬祖青壯年人口的外流已然成為地方最大的考驗之一,然而,東引近年在人口上卻呈現相反姿態。2022年中旬東引鄉戶籍人口總數增加到1500人,超越莒光成為馬祖人口數第三多的鄉,東引近十年人口呈現緩慢但穩定成長的趨勢,在去年成為連江縣人口結構最年輕的鄉。此外,2020年在東引成立的「鹹味島合作社」青年團隊,截至今年亦從最初的3人新增至17人,包含8位返鄉青年與9位移鄉青年。

 迴島嶼吧的策展在藝術共創的基礎上加乘東引近年來獨有的特性:設計力,解析馬祖各島青年「回島嶼」後的日子裡,如何轉換觀看視角、如何通過種種方式禁起考驗、生紅過夏—永續島嶼。承襲第一屆的策展精神,以藝術共創為精神,並遵守環境永續之原則;以設計回應「地方文化故事」的消失與重生,再以共創設計解答「地方人口」的消滅與重建過程。

 東引鄉6件作品,南竿、東莒各展出一件,作品介紹:

 《鄉公所廣播……》認識東引,可以用聽的-走路草農/藝團:從「鄉公所廣播,碼頭有魚賣」開始,海洋之於漁船、漁獲、貿易與料理等,這是從廣播器放送開啟的東引日常,以東引交易漁獲的港口為設置地點,結合視覺與聲響,讓觀者可以進一步聆聽這段回憶。透過實地訪視,採集地方居民的故事與環境聲響,構築出另一種認識東引魚獲、海洋與信仰的路徑,書寫東引特有的人文與海洋的關係。

 《粼聚》海,是離開的方向,也是回家的路-草原市務所:以「街道家具」作為創作主題:透明的結構體是環繞島嶼的海水,上方載著島嶼的生活片段,既近而遠連結鄰里、並與遊子牽繫在一起。材料選用玻璃纖維格柵板,具有耐候與耐酸蝕特性,並自身及具有一定韌性及結構強度,適合臨海場域使用。

 《群星》東引的夜空,是滿天星空,也是一個又一個淒美動人的神話-謝佑承、馬維元:海是夜空的一面鏡子,鏡中的漫天星斗間,東引幾度閃光,幾度黑寂。隨著黑暗中一聲觸礁的悶響,東引建起燈塔,始得見於黑夜。此後,不論是軍法管制的長夜裏,將軍託的夢;或不透光的相館裡,鎂光燈照亮的燈塔繪景。東引徘徊在可見與不可見的命運裡。

 《群星》以此展場過去舞廳時期的鏡球為元素,重現時空間內的光與影。

 《守護》、《夜晚的探照燈》柔軟中的堅韌-林美玲:以藍、白、綠三種色彩羊毛包覆的石頭,毛氈包裹的石頭來自台灣各處,象徵著台灣遍地開花堅若磐石的台灣民主自由價值。它們外顯為台灣藍、白、綠多元又競合的政治哲學光譜,彼此的輪替拼接交融,構成了台灣守護民主自由和消弭戰爭的無形城垛。

 防空洞場域以紅色為主軸搭配擬真鏈條,握著手電筒進入幽冥壓抑的防空洞中,光束帶人穿越到戒嚴時期,時空錯位來到島上宵禁管制的生活,桎梏前線居民的日常,摧殘磨難人的心性,這是戰爭所帶來的殘酷,洞前漫射著外面光照的毛氈布幔,仿若又給人懷揣希望遠離戰爭的希望.僅以此作品警示戰爭的殘酷。

 《東引鄉門牌》東引的海,是每戶人家最熟悉的印記-蔡沛原:東引鄉門牌為東引鄉公所於2019年製作,門牌上的藍綠色為東引大海的顏色,並以馬祖當地的珍稀植物凹葉柃木為點綴。區別以往總是以花卉及鮮豔色彩作為地方設計的主要意象,我們希望門牌在環境中退成配角,團隊相信聚落之中的主角必然要是建築,與其喧賓奪主,能在偶然一瞥見到門牌而發覺到的驚喜,是我們認為更貼合小島的設計。

 東莒展出《大船歸港-【士官長的再生船屋】》讓我們一起蓋一座心中的夢想樹屋吧!-台灣樹屋協會:一艘據說是經商失利的士官長留下、棄置在沙灘上多年的漁船,由藝術家團隊帶領來自台灣、東莒、東引等地的志工夥伴,拆解船上部件,再結合小島上收集到的各種廢材,轉化成搭建在相思樹上的樹屋,讓島上孩子們多了一處新奇的遊樂場,營造出一處充滿無限想像可能的奇幻空間。

 南竿展出《風塔》我們都是乘風而來的人啊!-南竿鄉鐵板居民:「風塔」策展概念起於馬祖先民乘風揚帆的旅程,當漁船選擇了一座島嶼定錨的瞬間,風與士交會產生的震盪,將先民的信仰與記憶在小島上延續。百年後,讓我們捧起土壤、讓我們砌一座塔,以風代替火焰的攪動,在傳統「燒塔節」的紅磚塔彼端,拉出一條金黃的時間線;這是屬於小島的時間,也是「生紅過夏」後,屬於馬祖的轉生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