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舌尖上的博物館 閩菜文化博物館:跨山向海尋味--福州晚報

  • 2023-09-13

 2023/09/12(福州晚報報導)閩味「滿漢席」有哪些菜肴?來閩遊玩的郭沫若,為哪道閩菜起名「半月沉江」?讓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讚不絕口的閩菜又是哪一道?答案,就藏在閩菜文化博物館裡。

 由福州聚春園集團有限公司投資並運營的閩菜文化博物館,在傳統展陳方式基礎上,增設場景復原、數字互動、裸眼3D成像等表現手段,消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為觀覽者再現閩菜發源、傳承、創新的光輝進程。本期探館報導,讓我們聚焦館內特色文物、珍貴史料,一睹先人的飲食文化。

 兩陶罐真「多嘴」

 普通陶罐,只有一個罐口,而博物館內,一個宋代的塔式多嘴陶罐,竟足足有20個小罐口。陶罐外觀形似寶塔,層層疊疊有5層,每層等距離環列4個上翹罐嘴,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別致奇特的造型,無疑成為館內最引人注目的「顯眼包」。

 「這類多嘴陶罐是宋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陶器,屬於民俗用品。」館內講解員介紹,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習俗,多嘴陶罐的「多嘴」寓意多子多福,用來隨葬,既祈求死者仍能享受「多子多福」帶來的榮耀,也庇佑在世子孫人丁興旺。

 和塔式多嘴陶罐一樣「顯眼」的,是另一個宋代的多嘴塔式穀倉罐,罐體上也有20個上翹罐嘴,同樣作為隨葬陶器,表達祈求世代倉廩豐足的願望。

 先人也好「湯湯水水」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釜,作為現代鍋的「前身」,用於烹煮食物,在古代炊具中扮演重要角色。展館內,唐代的三足陶釜,具有圓底、夾砂、大口等特徵。釜底呈圓弧狀,增大器具受火面積,陶質夾砂可防止陶器在火的燒灼下爆裂,釜底下立有三足,方便放置於火堆上炊煮食物。

 據介紹,福建先民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便以山海資源為食材。陶釜是曇石山遺址中出土最多的陶器,曇石山人向河海「討食」和愛喝湯的飲食習慣,在陶釜中得以窺見。演變至今,閩菜將湯視為精髓,素有「一湯十變」之說,其湯路之廣、種類之多、味道之鮮、烹飪之巧,在各大菜系中獨樹一幟。

 瓷、錫、陶制火鍋吃頓熱食真講究

 金銀銅鐵、砂石陶土,樣樣皆可做成鍋。館內各式鍋具的展示,讓人大開眼界。有鍋蓋鑲嵌玉石的鑲玉桃紐火鍋,有體現清末中西交融的「福聚樓」錫制火鍋,有典雅素淨的四系白瓷一品鍋。

 前人原來也是「外貌協會」的,一口民國的彩瓷四系豆式暖鍋,憑藉高顏值在展館裡賺足人氣。該暖鍋由斗笠碗與湯鍋兩層組成,通體呈淡黃色,鍋蓋彩繪有明月、綠竹、人物,給人以清雅脫俗之感。暖鍋上書寫著「挽回利權」「永紀國恥」等口號,是民國初年,民族資本家反抗外國經濟侵略和反對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的社會潮流的反映。

 閩菜版「滿漢席」竟有108道菜

 皇家大宴的著名代表是清皇室的「滿漢席」,閩菜系中也有「滿漢席」。閩菜的「滿漢席」成形於清乾隆年間,分為12道、64道、108道三種規格,後兩種規格在道光、咸豐年間較為風行。

 四蜜果(「蜜金橘」「蜜紅棗」「蜜山楂」「蜜海棠」)、四熱葷(「水晶蝦球」「玉簪貴妃」「冬菇蟹黃」「香瓜鱘龍」)……在博物館二層閩菜名宴展區,一整面牆上,悉數陳列了閩味「滿漢席」三種規格的菜肴內容,讓人歎為觀止。

 看過紛呈的飲食展示,可前往博物館三層的福宴館過把嘴癮。福宴館設有20個包廂及1個宴會廳。在這裡,可以品嘗到「聚春園佛跳牆」「淡糟炒螺片」等數十種經典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