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福州晚報報導)瑟江村隨處可見海絲文化的遺跡。這裡曾是翁氏及周邊村民下南洋的出海口,歷史上被譽為「瑟江港」。曾經,翁氏宗祠面朝大海,上船就能揚帆直下南洋,因此瑟江村也叫「瑟江埠」。天后宮古街附近即是當年的渡口。據該村古碑記載,這裡的廟、觀、祠,都是當時「瑟江埠合族」修建的。
1992年圍墾之後,港口不復存在。但該村尚存1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斑駁的牆面,把紅色瓦片襯得格外發亮,顯示出古樸的美感。其中,三十六天井古厝最為有名,為遠近居民、遊人所津津樂道。
瑟江村還以「葉相國讀書處」題刻聞名福清。明朝內閣首輔葉向高的父親曾在瑟江設學,葉向高小時也曾在瑟江村讀書,至今村中的城山寺後還保存有清代摩崖石刻「葉相國讀書處」。此處經該村鄉賢捐資建設後,已經成為一處地標式的旅遊景點。
此外,該村的「舞板凳龍」習俗始於元至正年間,每年正月都會舉行盛會。舞板凳龍是當地特色的海絲主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說該習俗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舞板凳龍習俗盛興于龍高半島,尤其以瑟江村最負盛名,如今已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近年來,瑟江村先後成立鄉親聯誼會、宗祠和民間信仰協會。這些民間協會共同投身瑟江村文化志願服務活動中。在瑟江村傳統的舞板凳龍等信俗活動、節日慶典、重大文化活動舉辦之際,總能看到文化志願服務隊忙碌的身影。瑟江村文化志願服務隊既豐富了鄉村治理的方式,更增添了瑟江濃濃的人情味。
2019年初,瑟江村在翁氏宗祠旁掛牌成立瑟江鄉賢促進會。鄉賢館成為舉辦會議、沙龍、論壇絕佳場所。三樓作為農家書屋,設立圖書閱讀角。鄉賢們為農家書屋貢獻圖書500多冊。其中包含《瑟江桑梓夢》《瑟江翁氏族譜》等記述當地獨特僑鄉文化及傳統文化的眾多刊物。
近年來,瑟江村確立「研學+文旅,帶動鄉村旅遊」的發展路線,結合村內古建築資源,在翁氏宗祠周邊開展傳統文化體驗、親子教育、農耕實踐等活動。學員們在近距離體驗自然的同時,走進書香彌漫的古村落,寓教於樂、知行合一。
閩都文化 閩都尋宗 念念有祠
宗祠是生長在大地上的「植物」,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血脈、遷徙與發展。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是以建築形式存在的一部部家國歷史。
為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積極發揮宗祠文化的作用,讓宗祠更好地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2022年11月中旬起,福州市文旅局、福州日報社聯合開展「閩都宗祠尋脈」大型系列報導及出版活動,助力美麗鄉村,提升文旅魅力。
走讀福州/向海揚帆—福清三山瑟江翁氏宗祠--福州晚報
-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