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冰芳報導】時任第五屆連江縣諮詢代表因為不滿官派領導諸多弊端,在朋友的鼓吹下決定參選東莒第一屆民選村長,林家菊笑說,當時算是年輕人也像是現在的反對黨。順利當選後村長做了五年多,最困難的事也和現在所有的公部門一樣,經費短缺。除第一屆村長,林耆老也曾擔任20年馬祖日報東莒特約記者。
民國六十七年當選東莒第一屆大坪村村長民選村長,東莒耆老林家菊雖然時任縣諮詢代表,卻因為看不慣官派作風利益勾結,決定參選,應該說是被慫恿和理念。有縣諮詢代表又兼任國民黨區黨部委員的資歷,在地方熱心公益深得人緣最終贏得對手40多張選票。
上任後實踐民糧推陳的選舉承諾,林家菊說,以米糧來說,百姓必須向村辦採購九零、九三的米,所謂九零、九三指的是,一百斤米穀打去外殼後所剩下的白米斤數,售價原350元一袋左右,但是在私相收受下部分人士可以以250元購得,管制的米糧、菸酒等原都由村長來主控,儘管鄉公所、政風室會不定期突檢卻還是無法杜絕弊端,為了導正歪風,林家菊將民糧推陳事務交由村幹事打理,村長則換做監督角色,此舉讓民眾讚許也樂觀其成。
戰地政務時期要說村長事務最累人的應該屬民防隊的管理,村長必須兼任民防中隊長,村裏一百多人組織成的民防隊分組成機動隊、後備隊、婦女隊,除了定期集訓還得支援軍方的勤務、公差、衛兵,集訓期間的留守、伙食全數交由村長打理分配任務,其中的複雜辛苦程度在擔任過重責後,又是一言難盡的苦水。
當年與國軍弟兄的關係,林家菊以相互依存來形容,這又顛覆大部分的人「對立」的認知,林家菊認為,軍管時期軍中人才濟濟,舉凡建設、蓋房子、運輸都需要國軍弟兄支援,以調度大卡車協助貨物從猛澳運送到各村為例,申請者先向村公所填寫申請單,文件先是送至集用場,再上交至東指部做最後定奪,是否核准或優先順序,其中也蘊藏了「人為關係」的微妙。他盡力扮演好鄉親與長官之間的中間角色,迎接新到任長官歡迎會,卸任官員的歡送會絲毫不得馬虎,還得自掏腰包,為的是適時讓鄉親獲得軍中協助。當時駐守東莒的反共救國軍有兩個大隊,相當於現今的兩個營隊,加上步兵營、防砲營等,島上的國軍弟兄超過2000 人。
當年村長沒有所謂的薪資而是月領車馬費600元,大坪村是連江縣唯一一個提供簡易自來水的村落,卻因為一退伍軍人擔任工友酒醉失誤,半年燒掉兩部市值兩萬多元的抽水幫浦,這些損失只能村長吸收。村辦公室裡的事務費由村長墊付也是常理,龐大的公共建設經費卻不是一名小村長能支付的了,當鄉公所無法向縣府申請到經費時,村落建設也僅能停滯不前。慶幸的是,現在大坪村的村辦公室是在林耆老任內所建設。
林耆老回憶,小學畢業那一年有個特別好的空軍弟兄贈送了一套舊的全套卡基制服和一雙軍靴,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樣讓他興奮不已,考上初中(現今的馬祖高中)前夕,這套體面的舊衣,每晚摺好鋪平在床鋪底下,希望能穿著筆挺的衣著新生入學。接受贈與除了感恩,一套舊衣同時體現了舊世代人與人的情感。
短缺的經費加上對選舉其實沒有太大慾望,林耆老決定只做一任村長,林耆老形容,當年村長就像是一個家的家長,掌握的是國軍與村民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家庭中內、外的處境都必須要打理好,內要善加管理,外則要做好公關角色,幸運的是,村民們對於國軍的命令大多都能接收,即便有所不滿也選擇往肚裡吞,期間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歧見。
民國45年實施戰地政務林耆老還是十歲的小孩,管制期間諸多法令規定已經是生活中的日常,雖然偶爾感到不便卻習以為常,加上駐軍眾多,百姓的收入全數仰賴軍人消費,消費市場因為國軍弟兄活絡,島上住民也樂觀其成。
民國72年在時任採訪主任吳依水社長的邀請下林耆老開始擔任東莒特約記者,他回憶,當時因為有經營照相館,手上持有政委會所發放的相機執照,傳送稿件和相片是極為困難的事,不似現今的網路便利,文稿必須書寫在稿紙上,相片則是膠捲拍攝,一捲36-39張的底片,先進行暗房剪輯所需相片後再配合船班寄送到南竿報社,若是能搭得上船班是最好不過的事,若是錯過船班,稿件見報日就成了未知。
寫稿特別要注意的是軍方新聞,是否牽涉到所謂的國軍機密?使得林耆老下筆時字字斟酌格外謹慎,特約記者擔任20年,島上大事件逐一記錄,至今這些報導成了文史工作者的重要考證依據。
66週年社慶特刊/第一屆民選村長卸任轉戰特約記者 林家菊真實呈現新聞真相
- 2023-09-03

東莒大坪村第一屆民選村長林家菊當年稱職得扮演好軍民之間相互依存、共生共容的協調角色。(圖/文:林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