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週年社慶特刊/我會再次選擇這份工作 鑄字師傅林金佃以馬報人為榮

  • 2023-09-03
 林金佃民國77年曾獲全國模範勞工殊榮,前總統李登輝特別接見。(圖:林金佃提供)

 林金佃民國77年曾獲全國模範勞工殊榮,前總統李登輝特別接見。(圖:林金佃提供)

 【記者林冰芳報導】在馬祖日報待了43個年頭,問及,如果有機會再重新選擇一次您還是會選擇這份工作嗎?鑄字師傅林金佃毫不猶豫地說,會,我還是會選擇這工作,我以身為馬報人為榮!

 每一天無論再怎麼忙碌,退休至今近20年的林金佃還是維持每日看報紙的習慣,馬祖日報從民國52年他進入工務部擔任鑄字師傅起,就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今年77歲的林金佃即便現今為高齡化社會,他依舊比實際年紀看似年輕有活力,60年前馬報工務部招人,當時憑著小學學歷錄取馬報,每日的工作從造字開始。

 晚上上班前先檢視平日裡使用的常用字是否缺少,再挑選模型使用「鉛」以及「銅模」來造字,這是上班前的暖場工作,在前輩抵達時必須要全數完成,工作室裡排列數萬個國字,依字型、字體、大小,林林總總有幾十萬個字,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字房,工務部的員工必須牢記這些按部首排列的國字位子,特別是常用字,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排列完成編輯部送來的稿子,眼盯稿、不拿錯鉛字的本領只是基本,一個小時以內一個人,能練就完成一千多字的「撿字」速度。

 面對密密麻麻的文字,偶爾出包撿錯字是難免,當「中央社」撿成「中共社」的時候事情就大條了,林師傅說,當時馬報屬政委會又是戒嚴時期,一旦觸及敏感字樣,代號「338」的情報單位就開始展開調查。不經意的撿錯字連帶要接受傳訊,會造成工作上的壓力嗎?林師傅說,不會,馬報的發行人及社長都是防衛部秘書長兼任,為官最大,輕者稍微關說就能過關,稍稍嚴重點的錯誤,即便是半夜也要立即到位問話,不過倒是沒有人因為撿錯字而吃過牢飯,這是讓工務部20多位在地員工放心工作的原因之一。

 林師傅剛進報社的時候從擔任學徒開始,職務可以稱學徒也能叫練習生,熟悉韓流文化的人都知道,要想進入韓國演藝圈,「練習生」學習生涯不可少也最艱難。林師傅的練習生歷練從拆版開始,所謂的拆版指的是將前一天按稿排列好的鉛字,逐一拆卸再安放回原來固定的位子上,這些工作要訣還是要回歸基本功,牢牢記住幾萬字的「家」,等練就了基本功再來分發到鑄字、印刷等工作細項。學長制度在當年同樣存在,工作項目的挑選必須要禮讓給前輩優先選擇,剩下的學長不想做的,全數交由後輩扛起,這是工務部的「優良傳統」。

 馬祖日報社從馬港遷址到清水附近的「么三據點」,是林師傅到職的第一個工作處,後曾遷移現今馬祖軍醫院,林師傅當時已經升任技工,最後報社才落腳鐵板村。不僅社址更動,就連鉛字排版隨著時代變遷,民國82年強制電腦化。

 早期工務部一個月薪水200元,為了維持生活開銷,師傅們白天大部分在碼頭擔任貨物搬運工,若以薪資收入衡量,報社的夜間工作就像是兼職。跟上科技化潮流轉變工作作業型態,工務部同仁反而抱持著正向學習心態,因為清楚的知道這樣的轉變會讓工作更為輕鬆,從一指神功開始摸索倉頡輸入法,到最後練就一分鐘打出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個字,後續修正、校對也變得從鍵盤上作業就能簡單完成,師傅們的認知是,學會了使用電腦,免去撿字的複雜勞累,何樂不為。

 林師傅是馬報工務部元老級員工之一,當年為了生活終日忙碌奔波,老人家形容,報社是我的第二個家,我人生中報社的記憶佔了43年頭,即便退休了,無論我人在哪裡,每天看報紙是我必定要做的事,像是透過報紙了解我的家人們今天都做了甚麼,其中蘊藏我對報社的感情。

 歷經撿字、銅模、鑄字、排版的馬祖日報社,在現今的自媒體盛行以前,是馬祖最傳統傳播媒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早期每一天、每一份報紙的出刊,需要仰賴多少的人力注入,至今並非三言兩語說得明白。林師傅頻頻說我不擅言詞,字字句句卻以曾在馬報服務過為榮。過去所有辛勤的馬報人,謝謝您們的付出,像是散發自身的光芒,閃耀著我們每日出刊的紙本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