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報導】福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和重要門戶,連江如鑲嵌在其中的一顆海上明珠,留下了眾多的海洋文化遺存。海洋文化,是連江文化的最顯著特徵。
五千年前,閩越族先民聚於此處,篳路藍縷,漁獵耕作,孕育海洋文明;三國時期,東吳興建溫麻船屯,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開闢甘棠港,自此千帆競發;宋元之際,名列福建五大窯系,浦口瓷器銷往南洋,海上貿易不斷;明朝之時,鄭和船隊誓師遠航,琉球商人來往不斷,書寫海絲華章。
連江古稱溫麻,迄今已有1700多年建縣歷史,自古是福州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文化發展的黃金區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數千年來,連江人以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精神,書寫了向海圖強「三部曲」。
從陸地走向海洋
「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早在5000多年前,閩越先民就已在此拓土生息。黃鵝嶼遺址、馬祖熾坪壟遺址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和戰國獨木舟的問世,見證了連江先民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壯舉。
曇石山文化,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搖籃。黃鵝嶼遺址與曇石山遺址屬於同一時期,從而將曇石山文化北擴至羅源灣一帶。《連江史略》等記載,馬祖熾坪壟遺址出土了數量甚多的貝器、貝殼以及「貝塚」。該遺址和曇石山文化遺址等文化類型相當接近,說明連江的陸地先民與島嶼先民常有物質文化交流。
《連江史略》寫道:「連江境內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眾多實物,讓後人看到了這片土地上先民曾經的生息場景:他們生活在沿溪、沿江、沿海區域,從事原始農漁生產活動……甚至前往外海探險,尋找新居地,並游走於內陸與海島之間……以勤勞、智慧和勇敢彩繪了一幅豐富的連江史前圖像。」
從連江走向世界
定海灣沉船遺址、定海古城、定海琉球墓及鄭和船隊誓師地等,見證連江人以開放姿態走向世界舞臺的大膽嘗試。
定海灣水下沉船遺址以及四次水下考古,印證了連江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定海灣也被譽為中國水下考古搖籃,列入福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名錄。
如今,連江縣融入時代發展大潮,繼續在「一帶一路」書寫新篇章。蘭平勇等連江「船長」逐夢大洋,在非洲茅利塔尼亞建起我國海外最大的遠洋漁業基地,創造了踐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漁業合作的典範。同時,連江勇立潮頭,做到了水產品總量40多年位居福建省縣級第一、全國縣級前二,榮獲了中國魚丸之鄉、中國海帶之鄉、中國鮑魚之鄉等稱號,正在加快建設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國際水產品交易基地,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致力水產品「買全球、賣全球」。
今年夏天,連江精心策劃「海洋文化季」活動,推出福州(連江)開漁節、福州(連江)魚丸文化節以及山海「音樂紀」活動,向全國遊客推介連江的海洋文化。
走讀福州/連江:潮湧溫麻 向海圖強-福州晚報
- 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