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古道漫漫 絲路悠悠 福清聯通世界「黃金踏板」--福州晚報

  • 2023-08-25

 2023/08/22(福州晚報報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讓古道平添漂萍倦旅、知交零落的惆悵。古時,福州水路通達,家境優渥的學子乘船北上趕考,寒門學子只能一步一步,跨過崇山峻嶺,向北逐夢功名。南來北往的驛道是他們最安全的路線。

 在福州民間,有一首用福州話編寫的順口溜——《裡京路引》。其中「楓亭派下多熱鬧,行遘漁溪隔蜀暝。皮洋金印福清界,沙溪長嶺遘後街……」唱的正是古代泉州進京的交通線路,「漁溪」「皮洋」「金印」都是這條驛道上的福清村鎮名。

 據記載,這條驛道在福州境內長175公里。從福州南門,經橫山、三角埕、峽北,過烏龍江,至青圃、坊口,翻常思嶺,入福清境,又經琯口、宏路、新厝蒜嶺,出境到莆田,路面寬6尺,皆用石板或卵石鋪砌。石階路便成為當時挑貨運往各地通行的「高速公路」。

 作為南北通衢,福莆古驛道是唐、宋以來,自福州沿海南下廣州的一條重要線路,為舊時福州連結閩南各地的陸上交通大動脈,是使節往返、商品流通的重要海絲通道,其歷史地位極為重要。

 除了福莆古道,福清還有多條通往福州城區的縣際古道,包括葉向高進京趕考時所開的「閩融官道」、途經一都鎮的永福驛道和莆福古道等。據《福清市志》記載,民國時期,在古驛道基礎上,福清還有9條通往四鄰的縣際古道。

 古道漫漫,絲路悠悠。隨著歷史進入近現代,人背馬馱的運輸方式,最終為現代交通的車輪滾滾所替代。越來越完善的現代交通體系,更成為福清加快聯通世界的「黃金踏板」。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當前福清市積極推進「市域軌道交通、濱海大通道、海鐵聯運通道、國際貿易通道」四大戰略通道建設,重點謀劃推進福州至福清市域軌道S1線、雙福高速公路、江涵公鐵大橋等建設,推動江陰港與興泉鐵路、向莆鐵路,元洪港與福平鐵路連接,促進與中西部發展腹地的貫通,打通國際貿易的通道。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瓦藍的歷史天空下,古老的驛道從歷史中伸出,走向未來。福清正以暢通路網為依託,以拓展城市空間為節點,以多方向多層次的海鐵聯運、對外貿易為主線路,形成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域內路網、國際港口及物流交通運輸網路,邁著國際范的步伐迎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