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蜚江上的那抹「閩清印記」-福州晚報

  • 2023-07-10

【福州晚報報導】閩清船民「去上府」(即福州一帶謂之「上四府」的延平、建甯、邵武、汀州四府等閩西北地方,素有「福建糧倉」之譽)開闢境外運輸航線、開港謀生,肇始於清朝中期,而盛於清末至民國時期,高峰時「去上府」撐米船運米到福州的閩清人多至以萬人計,並一度左右福州米市。自民國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其足跡則已遍及閩江中、上游25個縣(市)。

閩清船民溯江而上,在閩江中上游的尤溪、沙溪、建溪、富屯溪等各大支流中開闢許多新航道,沿線主要有三個集散港口:水口港(古田)、南平港和洋口港(順昌)。由於閩清大批船工長年累月在閩江上游以船為生,閩北的許多地方成為閩清船工的聚居地。他們在這些地方先是暫住,後來定居,或租房或建房,並逐漸向相關產業滲透,集聚成群,進而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閩清街」。閩北有三大「閩清街」,約成型於清末,分別是:建寧溪口「閩清街」、順昌洋口「閩清街」、三明莘口「閩清街」。

洋口別稱蜚江,為福建「四大」古鎮之一,並有「小福州」之譽,自古繁華,是閩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水陸交通樞紐。閩清米船在洋口最多時達2000餘艘,從建甯、泰甯、將樂運來大米、蓮子、穀子、黃豆、花生等農產品,再從洋口轉運至南平、福州,又從福州、南平運來食鹽、海產品、蘇廣百貨、工業品等在洋口盤接。他們無論是走建(寧)-福(州)線,還是走光(澤)邵(武)-福(州)線,也無論是上水還是下水,都要在洋口上岸過夜休息一天,並大多住宿在坑口「閩清街」。

洋口「閩清街」位於富屯溪畔順昌洋口鎮坑口村,當年曾有閩清籍商家和船工一、兩百戶、一、兩千人居住於此。其房屋都是純木結構,靠溪向是「吊腳樓」,一座連著一座。當時閩清人在洋口做生意和做手藝的很多,所涉遍及各行各業。洋口米行以「隆記」和「百濟」最大。「隆記」米行老闆黃瑞端、「百濟」米行老闆黃毓芬都是閩清人。洋口糕餅業以「美雅有」最出名,而「美雅有」老闆許政文是閩清三都人。這些在洋口的閩清商家老闆,他們也都住在「閩清街」。 在洋口的閩清商家老闆和船主,還先後在「閩清街」建有保安堂、關帝廟、觀音堂、天君殿等。其中,閩清五都人黃端聯絡張永吾、黃歸愚、鄭義安在洋口興辦了「閩清旅洋療養所」(亦稱「保安堂」),對旅居洋口生活有困難或有疾病的閩清船民給以生活上的照顧和資助,配有坐堂的閩清籍醫生,為過往洋口閩清船工診療;還籌集有專門資金,為在洋口過世的閩清船工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