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報導】在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定海,黃姓是這裡兩千餘戶居民中的第一大姓,人口約150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定海姓氏繁雜,有姓氏百餘個,是個「百姓村」。黃姓作為定海第一大姓,鄉人有「一黃二趙三高四蔡」之說。定海黃氏宗祠坐落於雙髻峰山麓,依山面海,為當地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
黃姓入閩的歷史,與漢民族開拓福建的歷史同步。據文獻和民間族譜記載及傳說,東漢時期的固始人黃道隆,是目前可知最早的黃氏入閩者。北宋咸平榜眼黃宗旦續修的《錦田黃氏大宗族譜》中記載:「道隆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黃舜夫之幼子,任官東郡會稽市令。東漢建安年間(196-220年),因見世亂不已,棄官避地入閩。初居仙遊大、小尖山之間(即今之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後改遷桐城(今泉州市)西郊。」
定海黃姓分為「光州黃氏」和「四安黃氏」。作為定海第一大姓的「四安黃氏」,乃因江夏紫雲派黃氏開宗始祖黃守恭,生四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四地而得名。相傳黃守恭樂善好施,濟貧扶危,名聞遐邇。他生有經、紀、綱、綸四子。唐垂拱三年(687年),桑蓮獻瑞,黃守恭舍宅建開元寺,匡護禪師為感公德,遂為其四個兒子擇地而居,各展宏圖。
定海村中的兩座祠堂都是黃氏族人的宗祠。一座位於定海衙門前街,土改時被征為公產,由縣民政局管轄,曾作為定海小學的教學樓,現已廢棄。另一座位於定海泗洲路100號,始建於清康熙後期,建祠始祖為黃有齊。因祠堂高於周鄰,建造中發生爭執,祠堂未曾修竣而半途而止。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黃化龍、黃光濤等諸公相繼為官,後返鄉提議續建祠堂,由黃有齊後裔修繕完工。
1934年日軍入侵定海時,祠堂遭日軍炸彈重創。不久,族賢黃和琮、黃和挺、黃和椒等再次組織眾人重修。新中國成立後,該祠堂被充公使用,曾被部隊借用作食堂和倉庫。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祠堂才歸還給黃氏族人。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襲,祠堂滲漏破損嚴重,岌岌可危。
1993年,黃氏族人出資出力,對祠堂進行大規模修繕,歷經半年的擴修、裝飾,終成今狀。它翹角飛簷、金碧輝煌,是目前村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
修葺後的黃氏宗祠基本保持原來木結構、單簷歇山屋頂的樣貌,周牆由花崗石砌造。宗祠坐北朝南,總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分牆門、一進、二進、正堂,共三進,雨天不用打傘即可沿著廊簷直至正堂。
走近祠堂,正門額上書「黃氏宗祠」,門額下原嵌刻楹聯「桑樹長垂開千代;白蓮遠蔭衍四安」,經重修後新楹聯為「江夏衣冠綿世澤;紫雲文武振家聲」。
推開大門,一進為走廊,中進為天井,三進正堂為供奉先祖牌位神殿。堂正前方懸掛一塊新制的「溯源歸根」大牌匾。堂中有塊題刻有「海湧潮來」的古老木匾格外引人注目。據說此匾是用整塊樟木製成,左款題:雙峰黃元奕;右款則題:乾隆戊寅。字為陽刻體,手書清秀遒勁。這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祠堂重修落成時,黃氏九世祖黃元奕獻的大匾。堂後還懸掛有一塊「四安黃氏」堂號「紫雲堂」的木匾。
環顧四周,正堂牆上族中文人新撰諸如「唐朝賜爵三世公侯生麟育鳳;宋代登科五百仕宦臥虎藏龍」「分派泉州溯南會同溪四郡續簪纓未艾;卜居連邑列經紀綱綸雙峰偕廟宇長輝」等楹聯,皆是講述黃氏族人播遷典故,遙相呼應的還有記錄族人考取功名、擔任軍職的如「進士」「千總」「文魁」等匾額,生輝奪目。
如今,「四安黃氏」每年都要在宗祠內舉行春秋兩次的祭祖儀式,清明節及重陽節前後,族人還會相聚在宗祠,進行一年兩次的家族大聚會。族人憶族史、話親情,講述祠堂的如煙往事,行族禮、盡孝道、講族規、揚遺風,盛況空前。
星移斗轉,歲月變遷,苔蘚早已爬上宗祠古老的山牆。新鐫刻在正堂牆上的「祖訓」「黃氏源流江夏頌」「春秋二祀祭文」牌匾、題刻,詮釋了「江夏宗親廣,子孫遍四方,宗訓重勤奮,族眾皆富強」的新景象。
走讀福州/桑蓮獻瑞 連江定海黃氏宗祠-福州晚報
-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