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近6百年歷史 鄭和碑僅存詳載鄭和下西洋石碑--福州日報

  • 2023-06-29

 2023/06/26(福州日報報導)書紙易毀,碑石難銷。明宣德六年(1431年),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已至暮年的鄭和,站在長樂天妃行宮內,望著剛刻好的《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內心肯定百感交集。他有很多故事,想流傳後世。

 國內僅存珍貴無比 時光荏苒,一晃592年過去。

 如今,在長樂南山頂,天妃行宮已毀於戰火。原址修建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內,鄭和當年親自撰文的《天妃靈應之記》石碑,仍矗立在那裡,留下了歲月的斑駁印記。

 “這塊碑,我們俗稱‘鄭和碑’,是鄭和最後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時親自撰文的。”鄭和史跡陳列館館長陳遲介紹,碑文共有1177個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讀。“這是目前國內僅存的詳細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石碑,不但是先輩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還可以修補文獻記載的失誤和不足,珍貴無比。”

 記者看到,碑座為花崗石質、碑身為黑色葉岩質。陳遲介紹,經測量,該碑高一百六十二釐米、寬七十八釐米、厚十六釐米。

 碑額正中陰刻篆書“天妃靈應之記”六字,其中兩字殘損。字框的上端及兩邊陰刻如意雲水紋,頂端湧現祥雲捧月的圖案,碑體四周邊框刻纏枝番蓮紋;碑文陰刻楷書三十一行,共計一千一百七十七字,除其中有九個字磨損外,碑文至今基本完整可讀。

 碑文分前後兩個部分,詳細記載從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經過和結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務等。

 石碑裡記載,該碑是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由鄭和親自撰文。在第七次下西洋離國前,鄭和組織整修三峰寺塔、天妃宮,並在天妃宮左側修建一座三清寶殿。南山上,塔、寺、宮、殿俱全,依照鄭和的話來說,便是“畫棟連雲,如翬如翼”,並刻下這塊石碑。

 石碑不僅詳細記載了鄭和奉命率領船隊不畏艱險的遠航歷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時間、地點、經過等,還褒揚了天妃(媽祖)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