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取代殺戮 澎湖馬糞海膽突破完全養殖技術--自由時報

  • 2023-06-27

 2023/06/26(自由時報報導)每年7月1日澎湖馬糞海膽開放採捕,就是大屠殺日,因此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種苗繁殖場積極推動完全養殖技術,已獲得突破,今年開放首日,將在湖西鄉白坑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成果發表會,希望以養殖取代殺戮,讓馬糞海膽族群能永續存在。

 馬糞海膽野外族群數量,因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日益減少,出現滅絕危機,澎湖種苗繁殖場突破完全養殖技術,並嘗試箱網養殖人工復育,飼養半年長成至直徑12-15公分體型,生殖腺飽滿紮實,成效良好,希望能以量制價,降低馬糞海膽採捕壓力,減少滅絕危機。

 原本馬糞海膽是澎湖海域常見的海洋物種,早期有10顆馬糞海膽換1顆雞蛋,現在卻是1顆馬糞海膽換20顆雞蛋,可見數量銳減,主要原因還是與人為濫捕有關,所以各界希望能全年禁採,並積極尋找復育方式。澎湖縣種苗繁殖場為了多元化復育海膽苗,提供種苗給養殖業者試養,值得進一步大量放養。

 由於馬糞海膽又稱為白棘三列海膽,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墾丁海域,以及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都可見到,生活在珊瑚礁及礁石區,成體體殼直徑可達12公分,以海藻、海草為主食,因進食速度快,因此能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滋生,是維繫珊瑚礁與藻類生態系平衡的最佳助手。許多人喜歡吃的黃色部分,其實是海膽生殖腺,每年5-9月是海膽性腺發育成熟期,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捕撈馬糞海膽的旺季,相對造成馬糞海膽尚未傳宗接代,就成為老饕桌上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