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今周刊報導)極端氣候對水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在歷經去年百年大旱後,經濟部水利署在全台灣6處規劃8座海水淡化廠,將分成三階段推動,第一階段將投入共280億元經費,推動新竹、台南一期海淡廠,預計分別於2027、2028年完工產水,產水規模各為每日10萬噸。
水利署水資源經營組組長吳嘉恆表示,台灣在2020、2021年期間遭逢百年大旱,不但創56年來首度全年沒颱風侵襲的紀錄,降雨量也是百年最少,南部地區今年更創下近600天無豪雨紀錄 。
吳嘉恆表示,因此在百年大旱後,水利署便思考除了傳統降雨衍生的水資源供應外,也應有多元水資源,因此規劃科技造水,這包括再生水及海淡水。其中再生水已核定推動11座再生水廠,預計2029年之前陸續會完成,每日供水量將達28.9萬噸。
至於海淡水部分,吳嘉恆指出,目前國內海淡廠共有25座,其中離島地區就有22座,總產水量也只有4.5萬噸,在百年大旱期間完成的新竹、台中兩座緊急海淡機組,並將海淡水開發納入「水資源經理計畫重大策略」。
對於海淡廠的營運費用與生產成本,賴建信表示,水利署已與新竹、台南尤其是科學園區的廠商在說明會溝通,因此這部分將由廠商認購,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同時確保廠商用水,至於負擔金額仍待未來試算,但會建立一個可查詢生產、營運成本的財務透明機制。
全國25座海淡廠 離島佔八成八--今周刊
-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