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福州晚報報導)眼下,連江沿海2.5萬畝三倍體牡蠣迎來豐收季,銷往福州及山東、廣東等地。
三倍體牡蠣陸續上市
牡蠣又叫生蠔,富含蛋白質等營養元素。和傳統的二倍體牡蠣相比,三倍體牡蠣由現代生物技術培育而成,個頭更大、肉質更白嫩、口味更鮮美,有“生蠔界白富美”之稱。
連日來,連江縣筱埕鎮官塢村漁民林哲同、林則渠等人駕船來到黃岐灣養殖牧場,將吊養在海裡的生蠔籠子分批提到塑膠漁排上,撈起一個個重達250克到350克的三倍體牡蠣。之後,這些生蠔銷往福州本地市場及山東、廣東等地。
“今年的生蠔大豐收,一籠有90多個,能賣200多元。”林則渠說,品相好的生蠔每公斤售價在12元左右,採收期將一直持續到國慶日前後。
據介紹,從2020年開始,連江縣在外海設立了1200畝三倍體牡蠣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區,帶動漁民向深遠海發展。
據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工程師王為剛介紹,傳統牡蠣每畝產量2噸到3噸,畝產值4000多元;三倍體牡蠣每畝產量能達4噸,產值2萬元至4萬元。
據統計,今年連江漁民在海上養殖了2.5萬畝三倍體牡蠣,預計總產量可達10萬噸。
生蠔養殖邁向生態化
除了培育新品種,連江的生蠔養殖模式也在邁向生態化、規模化。
福建生蠔養殖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我省就已掌握生蠔養殖技術。在明代,我省漁民創新發明了“竹蠣養殖技藝”——將竹子插在灘塗上模仿礁石,讓牡蠣在上面生長。
到了現代,連江漁民養殖二倍體牡蠣,基本上採用泡沫浮球+繩索吊養的模式。然而,這種養殖模式容易造成海漂垃圾,遇到風浪時生蠔也容易脫落。
近年來,連江推廣環保型塑膠浮球+裝籠吊養的養殖模式,解決了上述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率,漁民收入提高數倍。
據統計,2021年我省牡蠣養殖面積達3.7萬公頃,產量達211.2萬噸,均居全國首位。福州牡蠣產量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蠔產業成為“富民產業”。
走讀福州/生態養殖 連江三倍體牡蠣大豐收--福州晚報
-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