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連江古石村隧洞成避暑打卡點 黃岐鎮力推石頭村落「多點開花」--福州晚報

  • 2023-06-06

 2023/06/05(福州晚報報導)在海的那頭—馬祖芹壁村,石厝變身精品民宿,獲得「馬祖地中海」的美譽;在海的這頭——連江古石村,石厝進行文旅開發,打造網紅打卡點。在環馬祖澳濱海旅遊度假區的帶動下,兩地有望以石為媒,開展石頭村落的旅遊合作。

 眼下,夏日炎炎,不少福州人都會選擇去防空洞避暑。在黃岐鎮古石村,升級改造的隧洞成了避暑打卡點,吸引市區不少遊客前來。

 近日,記者站在古石村的古石隧洞前,絲絲涼意撲面而來,驅散悶熱感。踏著青石板走過小水渠,逐步向前,五彩的漫射光將隧洞渲染出別樣美感。順著隧洞穿行,頭頂的岩石逐漸變得不甚平整,不時還有幾滴水珠落下,越是深入越是覺得涼爽,仿佛進入了一間天然的「空調房」。

 「走在隧洞裡,就像進入了海底隧道一樣,非常涼爽,夏天來這裡避暑,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來自市區的遊客何女士說。

 當地村民介紹,古石村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村莊地形起伏大、土層淺薄、砂性強,使得村內蓄水嚴重不足。1976年,村民們集思廣益,結合地勢特點,靠雙手和簡陋的工具硬是鑿通了這條集引水和防空功能於一體的隧洞。

 「隨著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遊度假區創建工作開展,村內旅遊設施不斷完善,遊客也逐漸增多。為了提升遊玩體驗,我們對隧洞內部進行清理修繕,並佈設了燈光。」古石村村幹部楊大俊告訴記者,夏季時,洞內溫度穩定在16℃~20℃。

 不僅如此,隧洞貫穿整個村莊,直通後山,遊客還能觀賞到絕美的海蝕風景。其中,最為出圈的打卡點當屬面朝大海的露營基地。遊客可看到開闊平整的綠草地、一覽無遺的湛藍大海、一排高聳的白色風車,享受海風吹拂的夏天。

 「下階段,我們將對村內的部分古石屋進行修繕,融入本地的風俗風情,打造成極具閩東特色的民宿。」古石村黨支部書記陳鋒說。

 記者瞭解到,黃岐鎮擁有古石村、大穀村、大建村3個石頭村落,石厝多達300棟,與馬祖芹壁村的建築風格一脈相承。

 接下來,黃岐鎮將進一步加強與馬祖方面的旅遊協作,實現石頭村落「多點開花」:古石村將打造集石屋聚落、文創、休閒農業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度假項目;大穀村將重點發展閩東特色石頭聚落和觀光休閒農業;大建村將重點打造海上餐廳、觀海民宿、垂釣、養殖體驗等漁旅項目。

 《黃岐史略》記載,黃岐、馬祖兩地的傳統建築風格如出一轍。早期,馬祖物資較為缺乏,居民大多就地取材,用茅草或芒草與土磚搭配築成簡易草寮。大約到抗戰時期,各聚落漁場興盛,民家開始發達,便請連江、長樂一帶匠師過來蓋建石屋。當地居民多利用花崗岩塊,沿著山坡地興建石屋。其結構多為方正雙層獨棟建築,窗戶小、開于高處,窗櫺以石條為骨架。牆體有圍護作用,外牆砌築方式以平砌、人字砌、斜角砌、勾丁砌、亂石砌等為主。除石牆之外,建築物背風側也常常使用木牆圍護,福杉板及滑板窗、支摘窗、美人靠、吊腳樓等也是常見的外牆立面處理手法。屋頂以紅或灰瓦覆蓋並於接縫處壓上石頭,以防強烈海風吹刮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