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詐騙手法日益新 勿輕信詐騙話術

  • 2023-03-08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數年,不僅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也改變消費模式。由於網路銀行付款便利、網路購物方式盛行,行騙手法也跟著推陳出新。日前有媒體報導,歹徒以「你訂的貨品已送到附近超商,請付費領取」的新型詐騙手法,某受害人竟是知名傳播學者;這位教授常透過網路訂購商品,也常以超商為中介領貨付款,接到簡訊後不疑有他,前往住家附近超商「付款取貨」。但在付「近2千元的貨款」後,打開包裹一看,卻是2塊價值不滿百元的香皂。

 學會分辨詐騙伎倆,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法則。須知,政府單位或公務機關對於涉及與民眾權益福祉之事項,絕不會以電話或手機簡訊告知,一定是以書面通知為準。凡接獲電話或簡訊告知「你的電話費、水費、電費、健保費未繳」,要求「照電話指示繳費,以免權益受損」等,皆是詐騙電話,除不予理會外,更要撥打165反詐騙電話報警。此外,歹徒也常藉民眾對司法調查機構不熟悉或對法官有所畏懼,恐嚇民眾「身分證、銀行或郵局帳戶遭冒用」,「將派檢察官登門收取存摺、印章代為保管」,或假藉社工發放老人年金之名,騙取存摺、印章,進而盜領存款。

 一般而言,詐騙集團常假藉銀行機構、網購平臺客服名義,透過電話、LINE告知民眾「你的個資外洩,需要緊急變更帳戶密碼」,當受害者點進「變更帳號密碼連結」後,銀行存款隨即遭歹徒盜領一空。此外,也不要輕信網友介紹來路不明的「高額獲利投資管道、超低利率貸款」等「好康ㄟ歹誌」,這些「高額獲利、穩賺不賠」字眼,就是歹徒設下的「陷阱」,一定要特別小心。詐騙案層出不窮,原因不外乎貪小便宜心態、輕信歹徒詐騙話術、忽視各種防詐警訊、對相關法律不熟悉,以致上當受騙。

 雖然防範詐騙的事件一直不斷的宣導,但是依舊會有人遭受詐騙,詐騙真的是防不勝防,就算有許許多多真實的案例,但是當我們或是家人遇到這些事情時,可能是一時貪婪,怕人發現,或是當你緊張,思考能力降低,再或者利用網路交友,利用同情心等各種方式,其目的都是一樣的,想藉由你自己操作手上那張卡,執行轉帳的功能,所以當我們遇到上述的各種事情,也真的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可以問問身邊的好友、向警察詢問或撥打165防詐騙電話,如此才不會因為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而將你的錢轉出去給別人。

 常言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詐騙集團常利用人性貪婪的弱點,而且詐騙有許多種形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詐騙的形式和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和高明。我們就不得不隨之提高我們的警惕性,也應該學習更多的防詐騙知識。不給這些犯罪分子可趁之機,保護好自己,做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