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社區化長照理念

  • 2023-03-01

 台灣老化的速度快得令人措手不及,不管是政府或社會都在學習適應這個必然的趨勢,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大概五年後,台灣總人口中就有五分之一超過六十五歲,未能有效準備好的社會很難面對這樣龐大的照護壓力,也許日本推動社區共生的長照理念會是一個可能解方。

 其實不用等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後,現在許多的家庭就已經面臨老人照顧問題,更出現因為無人照顧家中老人必須提前離開職場或是老人照顧老老人的諸多問題,而長期的照護讓照顧者無法自我照顧陷入身心俱疲或崩潰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如何緩解龐大的照護壓力,除了依靠政府外,也需要社會資源的投入。

 蔡總統推出長照2.0,其中社區長照化是政策重點,就是希望讓不同需求的長輩,能在住家或社區,享受日間照顧、居家式照顧,或家庭托顧等連續性協助,惟至今整體照護能量仍然不足,許多有需求的家庭可能因為交通問題、經濟問題無法獲得照護,或是符合資格卻要枯等多時,才能獲得些微的照護補助及協助。

 日本是個很早就邁入老年化的國家,因此有許多的政策或理念值得我們參考,像是因應生活環境與小家庭化,高齡照護投入大量的社會資源來協助,二千年實行的介護保險法,將照服員、長照設施等制度明確化,提升整體長照的質量。另外日本使用介護這兩個字也是有意義的,指的是在醫療範圍外的生活照護,不單只是協助用餐、清潔、排泄等身體照護,還需學習了解照護者的生活歷程、習慣,讀取他們的真實需求,以提供適合長者性格的照顧。為了協助長輩維持社會連結,也需要與社區合作,讓他們跟「自己房間」以外的世界保持友善聯繫。

 如何讓長者或失智者能夠被社區所接納,這是需要從小學習的,因為隨著都市化及家庭結構的改變,許多年輕一代對高齡者的影像已經模糊,也因為很少接觸而產生害怕與厭惡的情緒。因此日本將失智與長照知識列入小學的教育課程,也大幅度提高社區的代間活動,在日本東京八王子市內還有小學生與失智者高齡者一起經營點心雜貨店,透過互動增加認識與活力。

 台灣曾經發生因長照設施要進入小學而遭到社區民眾抗議,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家庭都會面對家中有照護需求,甚至自己成為被照護對象,台灣還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的生活照護已經成為我們共同的議題,成年人因為工作忙碌並無時間去接受長照知識,通常到了需要才去面對,因此從小學納入教育課程確實是長照社區化的基礎。

 高齡者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醫療、藥物,而是幸福感,這來自於更多與人親密的連結、持續的社會參與,以及能夠激發高齡者「追求自主尊嚴生活」的照顧夥伴及環境。馬祖幾乎人人互相認識,每位長者都是我們的長輩,也許在馬祖正是社區化長照的最佳實踐場域,讓大家都能安心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