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節能減碳 從不浪費食物開始做起

  • 2023-02-12

 糧食浪費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主因之一。在關心食品安全之餘,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重視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飲食和永續指標,綠色餐廳於是成為了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新趨勢。近年環保署亦努力推廣惜食環境教育,號召全民一同建構惜食的環境,為下一代留下永續的未來。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在2011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白白浪費。這個數字包含供應鏈所產生的糧食損失,與消費端(如:家庭、餐廳、零售通路)的糧食浪費。行政院環保署則統計,臺灣在2020年的廚餘回收量超過52萬公噸,換算成廚餘桶堆疊起來可以達到1.2萬座臺北101的高度,而這個數據還不包括被誤丟到一般垃圾的廚餘。

 雖然全球每年有這麼多糧食被浪費,全世界仍有約十分之一的人口處於飢餓當中,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更指出,食物浪費和貧窮、戰爭、經濟危機共同名列飢餓的主因。除了飢餓問題外,被浪費掉的糧食對環境也造成許多影響。食物被丟棄,除了意味著它在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土地、能量、與水資源也一同被浪費之外,放在掩埋場的廚餘也會產生二氧化碳與甲烷。

 人類栽種作物、飼養牲畜禽類,把農產品加工並包裝,而包裝材料來自工廠,運送至各地所使用的運輸工具都會排放溫室氣體。食物運抵市場和餐廳後,需保存在冰箱,這些冰箱使用強大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做為冷媒。消費者購買的份量多於吃下肚的份量,在較富裕的社會中更是如此。在高收入國家,餐廳和家庭中會使用耗能的爐子與烤箱;在開發中國家,數十億人用生質燃料,以火爐烹煮,產生有害健康的黑煙。在產生這些廢棄物後,能夠端上消費者餐桌的食物,還有許多最後會倒入垃圾桶中。

 現代人豐衣足食,很多人往往只煩惱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卻忽略了當食物吃不完時,就只能倒進廚餘桶。其實,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所有食物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土地、水、能源、人力等珍貴的資源,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改變世界可以從每天的每一餐做起,累積每個人的一小步,就能成就重大的改變。

 環保署推動惜食環境教育至今,全台灣有超過200間惜食推廣種子店家,作為惜食計畫的先行者,另外還有上千家綠色餐廳接力響應惜食,這些店家都願意提供民眾客製化餐點,例如不加入特定食材或份量減少,並鼓勵打包,這既能避免食物不必要的浪費,也是省錢妙招,因為搭配環保集點APP消費的話,可以累積點數,或直接用既有的點數折抵現金結帳,一舉數得。不浪費食物,不僅是珍惜資源、愛護地球的表現,更是一種時尚生活態度,現在就從採購醜蔬果、管理家用食材、外食斟酌自身食量和支持惜食餐廳開始,一起來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