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亟待具有馬祖風味的共融公園

  • 2023-02-10

 縣內的介壽白馬王公園兒童遊戲場,已於春節前完成改善,待檢驗核可備查後可開放使用,對鄉親們是休閒的福音。然而,多元社會的到來,休閒的遊戲場域設施要隨之更新與規劃,不單只是罐頭式的遊具,更要導入共融的概念,方能真正讓各年齡者都能享受到。

 就國際趨勢觀之,共融公園係指遊樂空間要能提供不同的挑戰設施,滿足各年齡層孩子的需要,透過互動過程中促進生理發展、以及拓伸人際關係。更具體來說,並非如過往僅單純置放制式的罐頭遊具,或是為符合幼小孩子需要而把設施種類單純化或降低高度;取而代之的,是要設置多種形式的設施,讓各孩童能依照自身需要擇選不同程度或刺激的遊具來嬉戲,並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互動、交流,達到共樂的衷旨。

 除此之外,共融式公園也要能接納其他年齡的使用者,共同享受休閒帶來的愉快。許多人會單向的認為,公園是提供給孩子奔跑放電的場所;但其實各個年齡層都需要放鬆、消遣、釋放壓力、養身保健。舉凡來說,遊具規劃也要考量家長們可使用的設施,而非僅是使其站在旁邊乾等孩子遊戲、或滑手機,失去親子同樂的目的;同時,也需要思考無障礙空間的布局,讓身心障礙或高齡者也能有參與的機會與空間,而非成為害怕與抗拒的環境。只有當公園能變得友善、悅納全年齡層的鄉親時,大家才有走出戶外運動伸展的意願,才能有效推廣樂活健康促進。

 而共融公園成功重要的另項關鍵繫於,需因地制宜、融入在地特色,以真正吸引地區民眾使用。像是說若在地的居民年齡層偏低,可以多規劃親子性質的設施;若鄉親年齡偏高,則可能以銀髮族容易上手的為佈展考量。此外,公園本質也要回到人與自然結合的原始初衷,若過多人為屬性的遊具,將容易淪為罐頭設施的覆轍;應考量結合在地的環境面貌與特色,給予人和自然生態環境有接觸的機會,使融合的概念不單是指涉張開雙臂迎接各群體,更能促進與環境的融入,促進生態間相處的融洽。

 共融公園在臺灣已經成為都會營造的新趨勢,馬祖或可借鏡諸多成功案例,加入四鄉五島特殊的元素,建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特色共融遊樂場所。也期待有朝一日,這些公園不僅能吸引鄉親們運動走走,更能成為我們的觀光亮點,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