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瘋步道,台灣也瘋步道,曾幾何時前往一個地區不為美食不為遊玩,只為走步道,這是過去我們所不能想像的,但頗負盛名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西班牙聖地牙哥朝聖步道,或是比較近的四國遍路寺廟步道等,都是現在許多人必走之路,多少旅遊書都在介紹相關資訊。馬祖首次推出步道導覽活動,但其實用腳行走最能感受馬祖的美麗與文化,連馬祖人自己都愛走的私房路線,希望提供給遊客另類感受。
國內雜誌標題台灣三大步道登世界舞台,去年底第四屆的亞洲步道大會在台北舉辦,吸引二十幾個相關步道組織,以及百餘位外賓來台,我們才知道世界近四十條長步道中,有三條在台灣,分別是北部的淡蘭古道、中部的樟之細路以及南部的山海圳,這兩年的疫情讓國人無法出國,恰巧帶起台灣驚人的步道商機。
根據聖地牙哥大學研究指出,徒步旅行比一般性觀光增加百分之五十一的地方消費,也創造百分之四十八的在地就業機會,因為徒步比走馬看花需要更多住宿的天數,也更能深入地方造福在地商家。而上述的台灣三步道在這兩年,超過二百萬人前往,當然又以知名度最高的淡蘭步道最多,並創造超過十億的產值。
只是三個步道都超過一百五十公里,若要完整走完需要花費八天,跨縣市的步道整治規劃並不容易,因為在目前地方自治的框架下,縣市政府通常都只管自己轄區,很難同步完成規劃,也因此現在串起長距離步道,推動的主力多數來自民間。像這兩年重新出現在人們眼中的樟之細路,背後推手都是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地方協會。
雖然臺灣三條長步道令人驚喜,但在日本健行家齊藤正史的實際走訪經驗,提醒台灣想要發展步道,尚有很多的努力空間,他表示雖然台灣步道風景非常多元,前往的交通也算方便,很適合小旅行規劃,但實際行走後會發現各項資訊與配套都不足,遊人目前尚只能看地圖自己找休息處,無法即時獲得有效資訊。
以成熟的步道來說,需要精密的行程設計,一人一天平均走二十公里,需要每隔十到十五公里有休息處,沿途提供商店營業時間、販賣項目等消息,像西班牙的朝聖步道,每個小鎮都提供行李寄放或載運服務,旅客只要背起必要行囊就可以走路,走路一兩個鐘頭就會在沿路的休息處稍作休息喝杯咖啡、吃點心水果,幾乎到傍晚就可以到下一個村莊可以過夜梳洗,而且沿途也不必擔心突然想放棄,因為沿途都立有計程車號碼牌的貼心服務。
馬祖的風景走路最能體現,清水到福澳、鐵板到津沙等,村與村之間幾乎都有過去我們行走的軌跡,各有風景各有故事,馬祖鄉親週末假日也希望攜老扶幼走上一趟,也許未來也能成為馬祖最吸引人的風景,吸引遊人來走一遭,多待幾天,這才是馬祖最適合的慢活旅遊。
社論/特色步道也有商機
- 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