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與老年化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課題,澎湖利用廢校的菓葉國小設施,將原本是兒童學習的學校變身為長照中心,這樣的發展並非澎湖獨創,已經陸續成為全台各縣市的發展模式,而老年化程度比台灣更嚴重的日本,已經有廢校重生的諸多案例可茲參考,馬祖因為人口較少,尚未面臨老人無處可去的窘境,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幼不如老多時,也許這也是一個讓老人幸福的可行模式。
其實台灣最早將校園教室改造為日照中心的成功範例,是由大同醫院社區健康發展中心在高雄大同國小,一手打造的福樂學堂,原本是因為地緣之故,經常向大同國小商借教室辦理健康促進課程,但一年多下來藉由參加學員的回饋發現,其實在同年齡中亞健康的長者非常多。
在台灣最多的就是為失能長輩聘請外籍或本地看護居家照護,又或者健康狀況非常不佳,需要專業人士看雇,必須走入照護機構,但實際上仍有很大數量的亞健康長者,需要日照中心,透過規律的肢體、認知課程刺激,來減緩失能、老化的速度,然而現在雖然在各地都有日照中心,但供給卻遠不及需求。
廢校轉變為日照中心只要地方政府支持,問題都不大,像澎湖六年前一口氣廢了湖西菓葉、白沙港子及西嶼赤馬三所國小,在民意代表積極爭取前瞻基礎建設棄廢了,遺留的校園軟硬體設施,在立委楊曜爭取衛生福利部前瞻基礎建設「公共服務據點整備-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的經費補助,菓葉國小搖身一變成為健康園區。但要借用閒置教室成為日照中心,就非常有難度,台北芝山國小就發生學生家長抗議的狀況,擔心失控老人傷害小孩,或者傳染病之類的,讓人不禁感嘆老不如幼。
長者對於前往養老院或照護機構,通常都有很深的牴觸感,但早上跟小孩一樣上學去,有著固定的下課時間,似乎就讓長者有很大的接受度,當然廢棄校舍有著空間上的侷限,也有著台灣現在最嚴峻的照護人力不足問題,但至少解決空間需求的問題。
彰化積極推動在地老化,除了已經相當具有知名度的不老健身房之外,也宣布將要在縣內完成「一國中學區、一日照」的目標,其縣內有四十一處國中學區,目前已完成二十三處,另八處正在籌設中。有像頂廍分校轉型日照中心,也有廢棄校舍改建日照中心、還有田中國小閒置教室改為長照C據點,另外廢校的大城鄉永光國小,因校舍面積大也將重新規劃使用。
另外嘉義縣耗資逾千萬,改建廢棄義竹國小埤前分校打造長青樂活中心,也創該縣首例,中心規劃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社區廚房,及修整戶外操場等,長照站委外經營去年開幕,不但活化縣內廢棄空間,打造老人安心休憩場所,也期待成為嘉義的示範點,未來推動更多的廢棄或閒置校園活化轉型。
日本的廢棄校舍改建更加多元,有把廢棄校舍變成藝術展覽空間、博物館、水族館、工廠、甚至高檔餐廳等,替沒落的邊陲城鎮帶回可觀人潮與就業機會,但台灣人口密集,相較找回觀光人潮,都會區的閒置空間更為寶貴,少子化的機會也許可以解決老人化的需求,也許未來閒置校園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創意與想像。
社論/廢棄校舍變身的啟示
- 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