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營造富而好動之健康島嶼

  • 2022-12-20

 為了讓全民一起來運動,教育部體育署已推行六年的運動i臺灣,今年開始的2.0計畫中,除了結合在地特色運動,也要更進一步促進全民運動的興趣,希望民眾可以透過建立運動習慣讓身體越來越健康。全民運動的時代來臨,為了永續的健康經營,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好準備,隨時動一動自己的身體。

 根據體育署運動現況調查結果,110年全民運動人口高達80.2%,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33.9%,可見國民的運動意識逐漸在提高。忙碌已成為運動的最大敵人,只要一句沒時間,總是將運動排在最後,其實只要每天或至少一週三次,抽出15至20分鐘,做個簡單的運動或按摩,不只可以提振精神,甚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其實也處處考驗著身體的行動力。

 運動可提升健康、防百病、減緩老化,減少長照費用。運動也可改造大腦,增加工作效率,樂觀進取、提高創意,增加生產力,進而提升經濟。現代醫學更發現運動可治百病,很多病的預期後果與病前有否運動息息相關。很可惜多數人不知道平日運動可防百病,缺乏運動而不自知。其實運動很簡單,國衛院的新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刻意的健走,從15分鐘開始,持之以恆,就可延年益壽。

 其實,除了像游泳、打球等需要特殊場地的運動項目外,做個伸展操、動動關節的簡單運動,是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也不需要特地到外面找,以上班族來說,利用上班的空檔,做做腳部或上半身的運動,回家洗澡前、睡前再做伸展或平躺的運動即可。不少人會認為因為忙碌,有時間就要趕快休息,怎還有力氣做運動,其實,以現代人用腦的機會多於使用勞力的情況下,所謂的勞累,通常都是精神狀態方面的疲累,反而需要緩和的運動來達到身心的平衡,畢竟單純的休息或睡眠是無法消除精神上的疲累,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口了。

 運動促進健康,提升體能已經成為眾所皆知的常識,在許多相關研究中,學者專家紛紛在研究後提出參與休閒運動可以獲得身心健康、提升體能、舒緩壓力、增進幸福感、增進同理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際關係、帶動經濟發展等效益,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僅能促進健康,更能充實生活的內涵,凝聚國民的向心力與展現國力。

 要健康久久,天天運動是良方之一。馬祖推廣全民運動要持續透過地方學校、運動社團、職場及競技運動各面向積極推動,有效提升國民參與運動的比例,強化人才培育與友善的運動環境及設施,鼓勵民眾參與規律運動,以提升生活品質及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