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民健康署公布今年「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項評選」結果,隨後知名熟齡媒體《50+》也發表2022年高齡友善城市調查結果,全方位健檢全台各縣市在高齡友善政策方面的具體表現,這也顯示台灣已邁入即將高齡化的社會,不斷檢視各縣市高齡友善政策,正是國人對其有著極高的期待。
《50+》的2022年高齡友善城市大調查,參考WHO所發布的高齡友善城市指南當中八大項目的建議指標,劃分為交通、公共設施友善度、社會參與度、醫療服務及健康品質等三大類別,並加上由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所進行的全國各縣市高齡政策與設施滿意度民調,總計共10項指標作為評比依據,將22縣市分為六都、本島13縣市、離島3組,由六都組當中的台北市、本島13縣市組中的宜蘭縣和離島組的澎湖縣皆獲得五星,為各組表現最佳的縣市。
因為疫情之故,相較去年可以發現因為中央長照經費的增加,長照2.0的服務涵蓋率有呈現上升的趨勢,但像是終身學習、志工活動或共餐等社會參與率則明顯下降。正如學者成大都市計畫學系教授提到,高齡友善不只是長照,去年行政院公布最新一版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政策擬定方向不再只著眼於社福或是醫療長照層面,導致資源集中在病老、社會弱勢的高齡者,而是必須涵蓋健康、亞健康狀態,因應不同樣貌的高齡者,有著更全面性、綜合性的規劃考量。
只是過了一年,各縣市並未有具體的執行進度,多數縣市政府在施政上都是選擇性的推動,並未全面的推動高齡友善政策,陽明大學教授郭憲文表示,高齡友善政策必定需要跨部會、跨局處的執行模式,絕對不是由衛福部或是國健署等單一部會來處理,現在從政府部門到一般民眾,台灣對於高齡政策的想像還是以社福、衛生層面為主流,面向其實非狹隘。
以韓國為例,直接將高齡友善的概念入法,要求所有部門在制定政策時,都必須思考是否能達成高齡友善的目標,當政策執行變成各個部門必須具體回應與執行的事項,銀髮政策施行力道才會強。日本高齡社會對策的基本框架是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在內閣府設置特別機構-高齡社會對策會議,每年都必須向國會提出高齡社會對策年度報告,讓國會檢視各部會執行的成果。高齡友善城市政策在台灣已推行將近10年,若依舊停留在獎勵的模式,效果都是很有限的。
一座城市的軟硬體規劃,足以影響居住者的健康、生活型態,甚至幸福與否,即便個人將居家裝修為無障礙空間、老人宜居的住家,但一走出家門,人行道上卻充滿障礙物、高低落差大,一不留神就會摔倒。或者,退休後搬到好山好水的地點養老,生病有就醫需求時,卻需要搭車數小時才能找到醫師,這樣的老年生活環境,都無法說是理想的高齡友善城市。
要做得非常多,高齡化的浪潮比預期中更快來臨,高齡政策需要更長遠的視野和延續性的資源投入,民眾對於高齡議題的重視,也是督促政府有所為的力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建構高齡友善環境,不但為家人也是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
社論/重視高齡友善政策
- 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