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不能出國,吸引大量國人到離島旅遊。然而,超量的遊客需要用水、用電,更製造大量垃圾,無可避免對小島也帶來沉重的環境負擔。在許多行業都受到疫情影響的此刻,大量遊客湧入離島觀光,對當地業者雖可說有如及時雨,但不應忽視旅遊的永續發展。
小島環境不堪負荷的結果,典型案例是菲律賓的長灘島。當初就是因遊客過多,卻不重視環保,造成環境髒亂、生態破壞,難以維持旅遊品質,不得不採取封島措施,還原島嶼生態與環境。
讓離島負擔最沉重的,還是遊客帶來的垃圾問題。離島沒有建置焚化爐,掩埋場無法消耗大量垃圾,只能運回台灣,垃圾處理費用比臺灣本島高2至3倍。 當觀光客大量蜂擁而至,用電量、用水量一定暴增,離島因水電與台灣一致,讓人忽略離島水電成本昂貴的事實。
因應疫情無法出國,正好給了離島觀光紅利,大批遊客湧入各離島,也讓離島有機會檢視遊客爆量後,地方的各項承受能力,以澎湖的花火節為例,一週湧入近六萬人,活動結束後留下滿街的垃圾,用水量爆量,而且澎湖原本降水量就不足,生活用水幾乎都靠海淡水支承,因此用水量爆增也讓政府賠本在供水。蘭嶼則是在觀光旺季發生無數次的跳電事件,顯示水電供應絕對是離島觀光必須審慎思考的重點所在。
由於馬祖地區各島土地面積小,垃圾掩埋等廢棄物處理方式效益較低,多仰賴藉船運運送至台灣後再行處理,近年隨著觀光業蓬勃發展帶來大量的旅客,亦使廢棄物量成長,造成廢棄物處理的成本增加;馬祖地區受限於自然環境條件,屬水資源缺乏之地區,日常用水仰賴海水淡化廠產製淡水,近年隨著觀光發展,地區用水量與用電量皆同樣逐步增加,應重新審視資源管理策略,自源頭建立節能、節水機制。
特別是馬祖列島面積小,環境承受能力低,如果未能重視環保,則很快就造成環境失衡,公共空間品質的崩壞。馬祖在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上至少已有一些具體的成果,但在追求發展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破壞,也是不爭的事實。大量的人潮湧入,雖然為島上帶來經濟收益,但多少也影響了島嶼環境。目前離島地區的垃圾是採結合資源分類、廢棄物外運的方式處理,以大幅降低當地對垃圾處理的壓力。但前端的垃圾減量、不使用一次性消耗品等作為才是降低垃圾問題的關鍵,如何在提供遊客豐富與深度旅遊體驗之外,更重要是宣導與鼓勵低碳、減塑與環保行動,落實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維持原有生態環境,才能有效減輕離島觀光業高度發展所造成的環境負擔。
社論/提升永續經營意識 減緩環境衝擊
- 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