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中央社報導,民國81年11月7日是金門、馬祖解除戒嚴與戰地政務的重大日子,7日適逢金馬地區解除戰地政務30週年,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主辦,國立金門大學承辦的「金馬地區解除戰地政務30週年暨轉型正義」研討會於5日結束,因強調轉型正義的在地性,獲得熱烈迴響。
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翁明志執行長表示,這次研討會相當成功。承辦研討會的金門大學教授劉名峰表示,坦誠的溝通是和解的起點,是轉型正義的價值所在,很欣慰得知年輕聽眾表示要回家問父母戰地政務時期的經驗,顯示戰地政務的歷史經驗不單單要讓本島的台灣民眾體會,也要讓在地的金門新世代能夠了解。
接手前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賴俊兆提到,報到時看到活動以黃色為底的名牌及提袋,一開始以為是活動經費不足,設計簡陋;稍後聽到縣政府參議許正芳說到黃底的名牌是參照戰地政務時期的「往返許可證」,則大為稱讚主辦單位的用心,並表示從研討會了解到戰地政務時期的特殊性,以及在金馬兩地在轉型正義上的重要,受益匪淺。
與會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蕭阿勤說,許正芳提到的戰地經驗,在海上、晚上、身心的禁錮,真是非常具象;擔任評論的韓國首爾市立大學教授琴喜淵說,雖然知道金門曾經歷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但是來到金門才真能對戰地經驗感同身受,並認為金馬兩地的戰地政務,應該與韓國板門店之間有更多的比較研究,並與東西柏林的歷史成為冷戰的共同記憶。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江柏煒也有同樣的觀點,他說,金馬不只是福建的、台灣的或東亞的,它也是世界的,而讓兩地的主體性能夠被看到、理解及承認,才能讓這兩個離島,「離而不散」,而與台澎成為命運共同體。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彭仁郁,是前促轉會委員,她以「戰地創傷與轉型正義」為題演講不僅強調戰地政務的經驗,也表示轉型正義的目的,在透過對歷史的反省,來面對心理深層的創傷與療癒。
劉名峰表示,研討會呈現金馬兩地在戰地政務下的「在地性」,一方面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在地性,另一方面也要讓更多在台灣研究轉型正義的學者,來到金門了解戰地政務的在地性;不僅讓戰地政務的特殊性被看到,也突顯中華民國台灣的轉型正義,需要有金馬兩地的經驗。他有信心金門大學閩南碩士學位學程,以過去在戰地政務的研究經驗,將成為金馬兩地在後戰地政務時期轉型正義研究重鎮。
金馬解嚴30年 轉型正義研討會獲熱烈迴響-中央社
-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