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護戰地夜珍珠 不讓馬祖雌光螢消失--環境資訊中心

  • 2022-06-17

 2022/06/15(環境資訊中心報導)馬祖每年4到9月,美稱為「藍眼淚」的單細胞生物夜光蟲發生季來臨時,總是吸引大批遊客。事實上,馬祖列島還存在一種更為稀有的發光生物——雌光螢。通常螢火蟲是由飛舞閃爍的雄蟲,來吸引雌性,雌光螢卻是由不會飛的雌蟲,發光吸引雄性,雄蟲幾乎不發光,這也是雌光螢的名稱由來。

軍管時期因為燈火管制與宵禁,居民夜間不能隨意外出,可能是馬祖的雌光螢很晚才被認識的原因。直到2012年,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的何健鎔博士,才確認馬祖列島兩種雌光螢都是特有種,並為其命名。牠們分別是僅分布在北竿島、大坵島與高登島的北竿雌光螢,以及東莒島、西莒島的東莒黃緣雌光螢。

 文化大學森林系副教授謝佳宏與研究助理從2017年起,每年3到6月都會來到馬祖進行調查。

 謝佳宏說明,北竿雌光螢與東莒黃緣雌光螢的成蟲發生期,分別是4到6月及3到5月,日落後約20、30分鐘天色全黑後,雌蟲就會從枯枝落葉堆之類的躲藏處,移動到道路兩側草叢等較開闊的地方,舉起尾部的大型發光器,開始發光、吸引雄蟲前來交配,發光時間僅持續約1小時。

 遺傳多樣性低 易受環境變動衝擊

 除了野外調查,研究團隊也會採集部分雌光螢回實驗室研究,他們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DNA分析結果顯示,馬祖兩種雌光螢的遺傳多樣性都很低。

 謝佳宏解釋:「遺傳多樣性越高,越有利於生物的適應演化,但馬祖列島的雌光螢,在各個島內的遺傳多樣性幾乎是零,如果發生一時無法適應的環境變動,物種可能就會滅絕。」

 光害 雌光螢要面對的另一個危機

 人工光源的影響,除了強度,還有光的波長。為了守護珍貴而脆弱的雌光螢,連江縣政府與林務局在今年5月正式公告,將北竿島、東莒島及西莒島雌光螢族群較穩定的區域,劃為保護區,總面積約13公頃。並且從保護區的核心區開始,逐步將原有路燈,更換為波長不會影響雌光螢的「螢火蟲路燈」。

 過去馬祖人夜間避免燈光外洩,是戰時體制的要求,如今少開一盞燈,則是對島嶼獨特生態系的溫柔。期待更多人的細心守護,讓這些戰地上的夜珍珠,能夠長長久久,持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