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聯合報報導)最近不少人夜晚到外面散步,會意外發現草叢有一閃一閃的光影,沒錯,是螢光蟲的身影。經過林務所等相關單位長期投入復育工作,再加上今年春季雨水豐沛所致,近期不少各鄉鎮的蟲友回報,陸續發現螢火蟲回來的消息,讓保育人士都相當振奮。
金門縣林務所表示,螢火蟲是非常敏銳的指標生物,牠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如果環境中的光害增加、水質改變、棲地破壞汙染,就會對螢火蟲的生存造成影響,是一種隨著經濟發展,原野地的減少,氣候乾旱危機,過去曾是螢火蟲大量出現的地方,現在也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
而金門地區可以看到的螢火蟲有台灣窗螢與條背螢兩種,前者因幼蟲可在陸地生活,數量較多,早年看得到的多屬此種;後者則因為幼蟲需生活在水域,生態環境要求更高而數量稀少,目前只有烈嶼還有一穩定族群。
為了恢復地區的螢火蟲族群,金門縣林務所於民國105年起開始在金門植物園向軍方借用的閒置營舍作為螢火蟲復育的基地,分年進行棲地調查、保種復育、原棲地野放等工作,目前已建立飼養培育SOP流程外,也建置台灣窗螢及條背螢的野外復育區,至今飼養與野放超過數量超過1萬隻。
據了解,經由各界的幫忙與努力,從4月底,林務所就陸續接到各鄉鎮的蟲友回報,陸續發現螢火蟲回來的消息,在農友的幫忙,針對金門特別稀少的條背螢族群棲地,定期維管及適時補水,讓金門的條背螢得以保留了最後一線生機。
不少民眾也會相揪到野外尋找火金姑的身影,不少人都說,看到「火金姑」漫天飛舞的瞬間,兒時回憶再次湧現,相當感動。
金門復育螢火蟲有成 「火金姑」漫天飛舞重現兒時回憶--聯合報
- 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