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台灣好報報導)金門畜試所為活化畜試所馬場,將於5月7日開始免費開放民眾體驗坐騎鴛鴦馬的樂趣。畜試所指出,金門早期因缺乏交通工具,農務或交通運輸,只能藉以牛馬作為輔助,「鴛鴦馬」取名由來是馬匹可以雙邊載人,模樣古典優雅;為了讓傳統歷史文化傳承以及推廣鄉土文化教育,因此提供縣民與遊客遊憩的服務同時達到深度了解金門鄉土文化的目地。
據了解,早年,金門沒有什麼運輸工具,平日負重多半靠人力;但是,如果載運的東西較多、路程較遠,則只能藉助牛馬等牲畜了。這些牛馬除了馱物之外,也有載人的功能,民國41年,著名畫家梁鼎銘先生初次來金門,於路上看見金門的馬兒背上跨放著一種木製載具,兩邊各乘坐一人,正好形成平衡狀態;馬蹄聲得得響,馬上倆人閒聊著,樣子極為優雅,因此,靈感乍現,取名為「鴛鴦馬」。
「鴛鴦馬」的名稱雖然典雅浪漫,但也有人認為鴛鴦通常指的是夫婦或者情侶,梁鼎銘眼中鴛鴦馬背上木製的載具,就是金門民間俗稱的「馱架」。馱架兩邊各有一個像是靠椅的結構設計,可以用來放置容具、農作物或其它重物,當然也可以讓兩個人同時坐在上頭,或是一邊坐人、一邊載物,只要兩邊的重量不要相差太大即可;馱架空著的時候可以收攏起來,以節省空間。
驢馱或馬馱載人時,一邊一個,原則上當然不一定得是夫妻。所以如果是夫妻或情人的情況下,把「馬馱」叫做「鴛鴦馬」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一邊是公公、一邊是媳婦;或一邊丈母娘、一邊是女婿的情況呢?叫做鴛鴦馬是否顯得不倫不類呢?對金門話研究極深的洪乾祐老師就認為不妥、認為「鴛鴦馬」一詞對金門人是一種侮辱。
但也有人認為,從歷史動態變化的過程,其實不必如此嚴肅對待。馬馱當然有它的時代意義,但是,鴛鴦馬這一名稱也確實有其可取之處。如果鴛鴦馬可以形塑成一種地方文化特色,則未嘗不值得大力推展。2004年由教育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人權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人權婚禮在莒光樓前舉辦,在傳統鼓樂聲中、在金門特有的子婿燈引領下,15對新人分乘「鴛鴦馬」緩緩進場。從文化推廣的角度來看,馬馱變成鴛鴦馬未嘗不是一種美麗的蛻變!
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開始發展與本島台灣的觀光旅遊產業,「鴛鴦馬」充滿浪漫情懷的地方特色文化正是吸引與招攬遊客的亮點,畜試所舉辦這項活動不但活化了其馬場,更是激活了觀光處與文化局的思路。
金門鴛鴦馬重現浯島 畜試所活化唐馬觀光與文化--台灣好報
- 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