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自由時報報導)金門縣政府處理海漂保麗龍方式,繼「溶劑法」後再升級,過去需付費請人處理,現在不僅可回收還能賣錢,1年可為縣府省下約325萬元處理成本。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18日跨海視察,對金門採用全國第一套高效率、低污染、省成本冷壓減容設施表示高度肯定。
金門縣長楊鎮浯陪同蔡鴻德到金沙鎮大洋廢棄物掩埋場,觀看海廢保麗龍處理現況,視察廚餘堆肥場營運情形;楊鎮浯說,這套保麗龍處理的模式就是循環經濟最好的展示。
縣環保局說,金門1年海岸約清出20噸以上的海廢保麗龍,目前暫置於大洋掩埋場已累積200餘噸,一直找不到好的去化方式,「只進不出」已成為一大隱憂。
2020年縣環保局與企業接洽導入「海廢保麗龍減容貨櫃」,以溶劑溶解將海廢保麗龍減容運台,透過混煉提取技術將塑膠分離,改質後的再生塑料可再製成鍵盤與滑鼠,當時不僅解決長年以來海廢保麗龍問題,也建立資源再生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跨出海廢保麗龍處理的第一步,至去年為止共處理25公噸海廢保麗龍。
不過,溶劑法處理速度趕不上保麗龍的清理速度,縣環保局發現,「惠普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樺奕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依離島特性研發出全國第1套高效率、低污染、省成本的冷壓減容設施,可為原有的處理保麗龍方式再升級。透過進一步了解,環局保去年完成海廢保麗龍標售事宜(3年150噸),成為全國第一個將海廢保麗龍標售縣巿,讓海廢保麗龍的處理往前跨出一大步。
縣環局局長楊建立說,這項處理方法預估1年可處理海廢保麗龍50至100噸,不僅可快速去化原堆置的海廢保麗龍,未來所有操作營運成本及運費都由廠商支付,金門不需支付任何費用,若以每年處理50噸以上為例,約可節省至少325萬元的處理成本。
楊建立說,環保署補助金門興建廚餘堆肥處理廠,引進高速醱酵處理設備,可減少臭味逸散、縮短處理時間、提升堆肥品質,將廚餘轉化為有機栽培介質,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已逐漸建構金門循環經濟的藍圖。
金門「海廢保麗龍煉金術」!處理不用付費 還可回收賣錢--自由時報
- 20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