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農業新防風林 檉柳作農林混植--中央社

  • 2022-03-09

 2022/03/07(中央社報導)澎湖一年長達130天的強風,影響農作生產,除了有早期咾咕石防風牆及簡易的溫網室設施外,澎湖縣政府將推廣以種植檉柳來充作防風林的農林混植模式,提供農作物安全屏障。

 縣政府7日邀請前農改場澎湖分場長的縣政顧問施純堅就澎湖農業發展模式作專題演講,縣長賴峰偉表示,「農林混植栽培模式」可大幅降低東北季風鹽害,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穩定生產,他支持擴大種植檉柳防風林,提供農作物安全屏障。

 施純堅表示,澎湖農作生產不易,冬季東北季風平均風速10m / s 以上、風期長達130天以上,東北季風更挾帶「鹽水湮」,空氣中鹽分高,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產與景觀,應增加綠籬擋風,減少鹽害問題。

 施純堅指出,澎湖先民克服不利的天候環境,早年在農地上,堆砌咾咕石、土堆、蘆竹、萱草作為防風設施,近年來推動作使用塑膠溫網室設施作為防風。

 施純堅說,自己在農業改良場研究單位30餘年,與前主任蔡永皞等人在澎湖分場從30餘種樹種中,篩選出抗風耐鹽樹種無葉檉柳來作為防風設施,評估、引進、試驗及推廣,成功將無葉檉柳應用於澎湖地區農林混植模式中。

 施純堅表示,無葉檉柳生命力極強,根可深至10公尺,廣達34公尺,樹高達18公尺,少病蟲害,具抗風耐鹽逆境、繁殖(種子或扦插)容易及可重複修剪成為綠籬的特性,全年可以從事蔬菜類與瓜果菜類等矮莖作物和木瓜等部分高莖果樹作物生產。

 施純堅希望從公有地以專區方式做起,進而在全縣的公有地採東西向適當距離與巷道廣植檉柳防風林,藉此翻轉澎湖冬季枯黃、蕭瑟的刻板印象,改變澎湖島嶼景觀,並改善農作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