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5(中央社報導)身在四鄉五島,很難忽視海的存在。就以每年4月開始的藍眼淚觀光旺季來說,總能吸引大批遊客衝往海邊「追淚」,成就和馬祖邂逅美麗場景。
東莒島上,有個神祕小海灣,因戰地記憶留下鬼魅傳說,讓當地人再也不敢貿然進入,歷經歲月洗禮,小海灣因無人聞問,還增加大量的海漂垃圾。
偏偏,「不廢跨村實驗室」來到這裡,他們選擇走進神祕小海灣,巧手打造策展計畫「迴島嶼吧」中的《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作品,用垃圾打破當地魔咒,變成吸引在地人再次走進小海灣的理由,在這次馬祖國際藝術島悄悄登場。
神祕小海灣位於福正聚落通往大浦聚落的澳口,從佈滿海玻璃的沙灘往海洋望去,兩側山壁形塑成沙漏狀的灣口,隱蔽性高,兩岸管制鬆綁初期,也是居民走私地點。
地方居民對於《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選在神祕小海灣從最初的不認同到後來的不再堅決反對。楊芳宜、林俊作隨即率創作團隊們,從淨灘開始,蒐集到廢棄章魚籠、漂流木、寶特瓶、漁網等,也運用這些海廢品,打造能讓人坐著看海的「陸地藍眼淚」。
身在垃圾還要靠船運送處理的小島上,製造出一丁點廢棄物,對土地都是負擔。
不希望作品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藝術季垃圾,團隊們曾舉辦「出『椅』張嘴」活動,邀請東莒島上的居民走進神祕小海灣,為這些椅子寫名字,在馬祖國際藝術島結束後,將它們帶回家。
陳泳翰開玩笑提及,現在當地人談《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都希望作品能不能在那邊留久一點,「因為要引薦給觀光客,鄉公所常常會有人固定來清掃,這就像是一盆美麗的花,連帶讓整個環境都提升了。」
馬祖國際藝術島 「不廢跨村實驗室」打造陸地藍眼淚--中央社
- 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