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中央社報導)黃魚、燈塔沙畫躍然紙上,藝術家劉致宏帶領馬祖國小學生共創沙畫認識沙灘特性,並以沙為媒材,反思地方受抽砂船影響、黃魚捕撈與漁業文化沒落等海洋文化議題。
地下工事藝術家劉致宏19日帶領連江縣立仁愛國小學生製作沙畫,透過沙畫方式比較台灣屏東、馬祖各村落沙灘顆粒、顏色,了解島嶼沙灘特色,並透過沙畫共創讓學生了解在南竿中山堂(山隴排練場)的作品「漁火」,由馬祖的東引燈塔、東犬燈塔光源交映,並透過地上黃魚沙畫呈現過往馬祖漁業繁盛時代。
馬祖四鄉五島因地理位置資源條件,過去黃魚會在清明時期迴游至東引海域產卵,並透過「聽音辨位」尋找魚群,劉致宏透過藝術創作重現馬祖漁民捕魚文化,發展為作品「漁火」。
藝術家劉致宏20日受訪表示,使用沙進行創作,是因為馬祖居民對海砂具保護意識,加上馬祖海域受抽砂船影響,材料具有議題張力,而創作採用地區不同村落海砂須告知村內同意,未來展出結束,也會再歸還海砂回各澳口沙灘。
南竿仁愛村周邊常有抽砂船經過海上航道,藝術家劉致宏19日透過沙畫共創工作坊,帶領地方國小學生認識馬祖海砂與黃魚捕魚文化,希望引領學生感受國際藝術島作品概念。
黃魚、燈塔沙畫創作 重現馬祖漁業繁盛時期--中央社
- 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