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慘!小琉球海域珊瑚全淪「失能」--自由時報

  • 2022-01-15

 2022/01/13(自由時報報導)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天公佈2020年台灣珊瑚監測調查成果,台灣及離島等31個海域的62處珊瑚覆蓋率及藻類與珊瑚比例調查,有33處狀態穩定,也有7處失能,其中小琉球單一離島就有3個點位,但全部屬於「失能」等級,令人吃驚。

 面臨台灣海域珊瑚礁於2020年間因海水水溫增高致白化現象,去年海保署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進行台灣周邊及離島31個地點62處珊瑚覆蓋率,及藻類與珊瑚比例調查,調查團隊參考國際近年珊瑚礁評估方式,將台灣珊瑚群聚分成4級,並加入藻類數量指標。

 海保署強調,珊瑚覆蓋率大於50%屬「健康」、珊瑚覆蓋率30到50%或珊瑚/藻類比例大於0.5屬「穩定」、覆蓋率10到3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等於0.5為「衰退」、珊瑚覆蓋率小於1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0.1屬失能。據國外研究,10%硬珊瑚覆蓋率是珊瑚礁碳酸鈣生產的最低門檻,因此將覆蓋率低於10%的礁區列為已失去珊瑚礁特有及關鍵的結構與功能,並縮寫為失能。

 海保署資料顯示新北的卯澳、屏東的萬里桐及屏東小琉球部分地點,則是屬於失能,且小琉球一共調查「漁埕尾」、「美人洞」、「厚石群礁」等三處,通通屬於失能等級,推測原因包括人為活動破壞、污染、土地開發與廢水排放過度,抑或是遊憩活動的踩踏或破壞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