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共融式公園成為馬祖新亮點

  • 2022-01-07

 馬祖境內有些許公園因環境久未翻整創新的關係,除了少數鄉親與自由行遊客造訪外,鮮有其他訪客前往,成了被遺忘的景點。看似淡淡的哀愁,卻也反映出社會對於玩樂需求的轉變,以更合乎人性化需求為努力方向。

 傳統公園近來逐漸失寵,繫於環境危機以及友善程度有限。外界對於傳統公園的印象,大多是環境的單調以及雜草叢生,多了一層的陰幽荒涼感,甚而有遊民常居於此,除了不敢親近外,更成為治安熱區,使眾人裹足不前。此外,一成不變的罐頭遊具以及年久失修的斑駁痕跡,暗藏安全上的危機,復加上空間設計的不足,容易讓民眾感到倦怠與嫌膩。久而久之,原先供休憩場所變了調,轉眼間成為鄰嫌設施。

 公園目的既旨在迎納所有民眾都能同樂休閒,打造以「共融」為理念的公園則為改造的方針願景。依據台北市政府對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的界定,是指適合包括老少婦幼、身心不便等所有族群都能共同互動、活動、育樂的遊戲空間場域,且符合公平、安全、舒適的使用原則。共融公園最大宗旨在於強調不分年齡、障別和背景均可平等參與,滌除因環境和身心狀況的不便而產生的隔閡障礙,鼓勵能讓全民都走出戶外活動,創造更多人際間的連結,讓人性化支撐起友誼的槓桿。

 共融式公園的設計要以地區人口性質為原則,再加入地方特色,諒必能成為潛在特色。像是新北市的林口樂活公園,融入了經過林口當地的機場捷運意象,創造出以捷運車廂為造型的4米高溜滑梯,讓大人小孩愛不釋手,富含寓教於樂的概念。屏東縣的和平公園,設有將近20個不同類型遊樂區塊,包括像是輪椅鞦韆、滑軌、無障礙樹屋、沙桌等,讓身障和高齡長者都能前往同樂。再如同樣位於屏東,麟洛鄉王爺奶奶回娘家習俗為在地民間信仰,因而設計全國首創以花轎為主題的遊具,以及客家藍衫造型的消暑噴水長廊,不僅成為地方新亮點,更順帶把在地的特色文化推廣與傳承。

 公園是一個城市的休閒中心,也是人際網絡連結的場域,深化來投資是有必要的。在兼顧健康、休閒、觀光的脈絡下,我們不妨可以思考把四鄉五島公園進行改造,汰換不合時宜的遊具,導入較為安全、親近性的設備,讓各年齡層都願意前往。同時,也可將馬祖的在地特色融入公園的規劃裡,不僅深具在地化特質,亦能成為觀光新的賣點與特色,擁有獨一無二的遊憩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