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戰地文資活化新階段

  • 2022-01-05

 欣聞馬祖戰地文化資產活化邁向新階段,突破現階段地方戰地遺址的保存困境,在尋求軍事景觀永續發展之際,能夠導入設計創意,讓已經頹圮淹沒雜草的軍事據點,能夠轉身華麗變身成為馬祖島嶼魅力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保留當年兩岸對峙時馬祖重要的地理位置記憶,讓冷戰歷史成為馬祖永恆的註記。

 馬祖的戰地化景觀是在一個長期而特殊的時空環境下,所形成的島鏈型防禦構建,長達四十年之久的備戰狀態,國軍在馬祖依地形及戰略需求,在所有主要島嶼甚至是村落,都各自形成獨立的防禦單元,成為當年兩岸對峙情勢下的防衛最前線,馬祖軍民不同於台灣民眾,過著歷史上非常特殊的戰地政務時期,數十年的壓抑與配合,終於在一九九二年劃下句點,還馬祖鄉親和平自由的生活。

 這段長時間的對峙備戰除了歷史記憶之外,在馬祖土地上也產出各樣多元的備戰物資與戰地地景,儘管戰地角色不在,但是戰地遺跡與經歷仍深深烙印在島嶼各個角落,成為馬祖景觀與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然而隨著馬祖的各項發展建設以及駐軍的減少,許多軍事據點不再需要,逐漸荒廢與傾頹,也讓馬祖戰地景觀發生變化。

 根據文化處的調查,確實戰地景觀保存相當迫切,馬祖軍事據點正快速消失,以南竿為例,95處據點目前只剩下54個,文化處針對各島軍事據點都有列管,持續爭取軍方釋出,進行快速的規劃利用。惟軍方其實態度相對保守,實際能將產權進行移交或釋出仍是少數,絕大多數採開放,平時可供借用但戰時取回。

 馬祖近幾年保護戰地文化景觀的動作非常積極,不管是大梅石的再造歷史現場,或是甫第一期工程決標的26、86據點轉譯活化再利用計畫,都凸顯馬祖在戰地文化資產的保存,已經開始走出屬於自己的方向,不再僅是採原貌修復方式活化,而是融入建築設計的現代巧思,融合歷史與當代使用發展,讓後人走入前人的歷史現場,並賦予其新的意義。

 未來在南竿機場南側的26據點,入口處2層樓高的營舍,將以轉譯活化再利用計畫工程,發展出食藝空間,地下空間則發展為五感互動場所,據點的機槍堡為感官表演場域,提供旅人參觀。86據點則將成為感知圖書館,藉由據點空間與島嶼環境的起伏落差,將外部圍牆礁岩、坑道射口與廊道,改造出結合自然的地表景觀,當旅人遊走據點,可透過身體感知環境知識,思考環境的關係與影響,並了解戰地歷史遺址特徵。

 歷史發生在馬祖這塊島嶼,並賦予馬祖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意義,正如柏林圍牆、越南古芝地道、南北韓板門店的冷戰遺址般,馬祖用超過四十年畫下戰地痕跡,我們有責任保留歷史,告訴下一代甚至世人,在這一塊土地上發生的事,以及馬祖軍民努力的歲月,如此方不愧每一位為馬祖付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