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綠色殯葬 美好告別

  • 2021-12-29

 馬祖環保葬正式起步,南竿生命園區規劃樹葬區,預計明年中旬後開始啟用,這是馬祖殯葬多元化跨出的一大步,生命的最後歸屬當然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主選擇,但提供各種選項也是地方政府的責任,讓每一位不同選擇的人都能得償所願,安心與這個世界說再見。

 英國在1993年推動環保自然葬,是最早推動的國家,後續環保葬的概念又慢慢推行至美國、北歐、日本、紐澳等國家,日本在2008年時,火化率就達到99.85%,為世界第一。台灣起步較晚,自民國90年起才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但根據統計,從95年到107年十年間,環保葬件數從兩百多件增加到將近一萬一千件。

 當然環保葬依舊以都會縣市為領頭羊,以台北市為例,從92年開始推動環保葬,目前已有海葬、樹葬與花葬等三種方式,北市殯葬管理處王副處長就表示,去年台北市死亡人口1萬7212人中就有5316人選擇環保葬,也就是有3成民眾選擇環保葬,其中花葬占41%、樹葬57%、海葬2%,相較其他縣市而言比例非常高。

 因為樹葬與花葬後須讓土地養護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以台北市每年增加近二千人選擇環保葬的成長速度,目前「詠愛園」七千九百個穴位及陽明山「臻善園」花葬區五千個穴位已不敷使用,因此北市又新闢了有八千個穴位的樹葬區「落羽之丘」及七千三百個花葬穴位。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啟用典禮時,也對北市居然有三成的人選擇環保葬感到驚奇,至於他個人則是不排斥,但還要再想想。

 殯葬文化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台灣雖起步較晚,但國人接受度日益提高,法鼓山為推動環保葬,配合環保葬區必須是公有土地,還特別在贈與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四百坪的土地,作為環保葬用地。正式啟用時還率先將東初老人骨灰再次處理植存於園區,待2009年聖嚴法師圓寂,亦留下最後的身教植存於園區,更在遺囑中交代,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末偈寫著「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全台公立納骨塔滿載率最高的基隆市、嘉義市,也在近兩年開始建立環保葬園區,嘉義市殯葬管理所所長表示,經過多年規劃,嘉義市的樹葬區在去年成立現在的使用量非常高,穴位不到一年就用光了,市府正計畫再爭取興建第二座樹葬園區。而同為離島的金門與澎湖分別在95及108年開始啟用,但目前使用率都仍屬偏低。

 任何移風易俗的改變都需要時間,觀念的變化也有年齡與宗教的差異存在,因此並不需要強迫任何人,自己身後的最後一個決定,可以提前做好思考,透露給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待告別的時候到,可以心無罣礙的走向另一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