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平潭--打造幸福宜居、科技之城--搜狐

  • 2012-10-15
2012年10月15日08:36來源:福建日報
一座城市的崛起,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要有形成的條件和要素。
平潭長期是個離島,要建設兩岸共同家園和現代化、國際化的綜合實驗區,難度相當大。但平潭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除了作為國家戰略所具有的體制優勢和政治優勢外,平潭是離臺灣本島最近的一個區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我們提出構建兩岸主要通道、建設自由貿易港區和打造臺灣民眾“第二生活圈”的思路。
兩年多來,我們的工作基本都是圍繞這三大思路來展開:由兩岸共同經營、平潭至台中的“海峽號”實現常態化運營,平潭至臺北的航線也在加快籌建中;國務院批復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同意平潭實施“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管理模式,並且賦予比經濟特區更特殊的配套政策;實驗區投入1000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改善全島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城市和智慧社區,打造幸福宜居、科技之城;探索建立扁平化、大綜合、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體制,探索創新土地管理、社會管理、投融資等體制,實施“四個一千”人才工程,營造一流的營商、就業和生活環境……
“共同家園”是實驗區建設目標。我們堅持多層面、多形式、多主體對接,不僅對接大財團、大企業,更注重對接臺灣中下層民眾、中小企業、小南部地區,探索實施“放地、施權、放利”政策,“共同家園”的基本要素在不斷集聚。如臺灣電視頻道落地,兩岸無漫遊“閩台一卡通”業務運營,兩岸出版業合作的海峽書局項目啟動,兩岸政策法律研究中心正式設立……同時,我們正加快港口碼頭、保稅倉儲、對台小額貿易市場、臺灣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兩岸漁人碼頭等產業承載平臺的建設。這些條件的形成,有利於兩岸產業實現對接,滿足臺灣同胞不同的生活需求,形成臺灣同胞“第二生活圈”。
平潭開放開發雖只邁出百里一步,但已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