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7 (作者:黃昭勇、張翔一、劉光瑩)天下雜誌508期
經濟低迷、利率偏低,台灣33兆資金,湧向房地產。政府、民間聯手「炒地救經濟」,成效到底如何?短期經濟炒熱了,對台灣土地、環境、生活,有何長遠影響?
景氣頻閃藍燈,但台灣各地方政府卻大放煙火。
桃園航空城、高雄自由貿易港、台中水湳經貿園區、花蓮賽車場,連離島的金門,都高喊即將推出經貿、休閒、生態、醫療等7大園區。
地方搶推建設,帶動高雄、台南、桃園等縣市房價,紛紛上漲。今年來,高雄房地產價格甚至上漲達22%。
地方榮景,甚至讓市場傳出耳語:台北的地價已經到了盡頭。未來要買房,去地方。
這波新的「地方房地產熱」,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它對台灣整體經濟,有何影響?
這一切,都源於台灣人覺得,自己手上的錢愈來愈不值錢了。
8月份,主計處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達3.42%。
這數字,不但遠高出1年期存款利率1.36%,讓民眾的錢放在銀行就縮水;通膨率也高過銀行業基本放款率2.92%,讓金融業陷入實質負利率。如果金融業只單純做放款業務,肯定賠錢。
金融業的實質負利率,上一次出現是4年前。
08年,雷曼兄弟風暴期間,連續3個月出現銀行業的實質負利率,讓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拉開台灣房價高漲的序幕。
最近,金融業炒房的熱潮,愈演愈烈。
8月,銀行業再度出現負利率。壽險業、企業的龐大資金,都承受無處投資的壓力。
錢,又開始大量往房地產移動。
房價漲了,經濟呢?離島推出經貿、休閒、生態、醫療等7大園區--天下雜誌
- 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