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殺戮.和平金門-古寧頭戰役63周年和平思索--中央日報

  • 2012-10-25
2012-10-25 08:52:19金門日報
全文如下:
一場戰役,改變了金門的命運,穩住了台海情勢。是戰爭的傷痕,卻從此烙印在這塊土地和它的人民身上,遲遲揮不去戰火的夢魘。今天,中華民國101年10月25日,古寧頭戰役63周年紀念日,金門人永難自集體記憶中磨滅的一天;如何從戰爭造成的歷史仇恨、兩岸對峙陰影走出來,創造和平的普世價值,是兩岸政權與人民都必須實踐的唯一方向,金門也才可能脫胎換骨有整體的建設發展。
回溯古寧頭戰役60周年之際,總統馬英九跨海赴金門主持紀念大會的談話內容,他首先引述國共雙方在面積不到20平方公里的戰場,激戰56小時、3晝夜,最後七千餘名共軍被俘,但也有約3千名共軍及1千2百名國軍躺在金門島西北角、過去默默無聞的古寧頭,再也回不到親人的身邊;他說,這場戰爭,係中華民國政府繼光復台灣之後,成功保衛台灣的第一戰,也為後來建設台灣,提供了最寶貴的必要條件,創造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奇蹟。紀念大會中,馬英九亦指出古寧頭戰役改寫中國現代的歷史,開啟兩岸六十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他並強調,站在古寧頭遙想當年廝殺的慘烈,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能告慰於那些長眠斯土的國軍弟兄,不僅是一聲感謝,而是一個將「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的堅定誓言;面對兩岸和解的曙光,我們將會展現最大誠意,經由交流協商,化解仇恨對立,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
「殺戮走入歷史,和平成為永恆」,總統馬英九在古寧頭戰役60周年紀念大會上拉高音調的一句話鏗鏘有力,也呼應了他在823戰役50周年時「讓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的談話精神。
1949年的大撤退,古寧頭一役,確保了中華民國政權,但分裂也分治了兩岸。對金門、馬祖而言,它避開了浙江、福建等沿海島嶼舟山、海南、南日、東山、一江山、大陳諸島,不是國軍撤守、就是被共軍占領的命運,在風雨飄搖中仍然伴隨中華民國屹立存在。
只是一場生死殊戰後的金門,實施戒嚴、軍管,開始被賦予戰地、戰爭的角色,兩岸冷戰對峙及至現今的開放交流狀態,在「大台灣」的思惟架構下,過去的金門作為戰地前線的政治工具,現今的金門作為兩岸關係的探路籌碼。
即使中央展現了建設金門的誠意,設大學、建大橋,成立國家公園,打造免稅島;兩岸關係仍處在談判桌上、飛彈射程中的曖昧未明狀態下,夾處於政治與軍事氛圍,較之台灣,彼岸的廈門、平潭,看似也進入昇平之境的金門,卻仍然無法獲得大破大立整體規劃、發展的契機。中央的經濟示範區,馬總統拋出的自由港區概念,金門人努力爭取也被提起,卻遲未能被具體落實。
慘烈的古寧頭戰役,是兩岸戰爭的起點,金門人民更渴盼它是戰爭的終點。惟有和平的共識與力量,才能脫離戰端、戰火;惟有追求和平、深化和平的普世價值,金門才能擺脫政治夾縫中生存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