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歸僑三代攝影聯展:用鏡頭記錄半個世紀變遷 臺馬輪小三通首航馬尾陳展--中國新聞網

  • 2012-11-09
編按:楊婀娜是福州第1位女攝影記者,服務福州日報系,兩馬小三通初期交流,都可見到她豪氣的身影,並多次提供本報精彩照片。
2012年11月08日22:04(原標題)歸僑三代攝影聯展:用鏡頭記錄半個世紀變遷/
【中新網郭熙嬋福州電】
黑白定格,福州閩江西河,游泳人群絡繹不絕;色彩斑斕中,同一條閩江,高樓取代沙灘,兩岸車水馬龍。
在8日福州開幕的“三代攝影記者半個世紀記錄時代變遷攝影聯展”上,一組間隔20餘年的對比照片,拍自相同的地點,呈現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觀。
站在照片前,楊北釗老人對中新網記者說,以前汽車哪有現在這麼多。而他的外孫包華說,現在拍到的多半是交通擁堵。
類似的照片在楊北釗一家三代攝影展上隨處可見。楊北釗告訴記者,照片是歷史的見證,幸運的是,他們一家三代能用相機記錄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
1955年,22歲的楊北釗攜妻女從印尼歸國。談起初見福州的印象,他直言,當年的福州“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由於當時台海關係的緊張,遠在印尼的父親更是寫信勸其離開。
但是,楊北釗堅持己見,憑藉攝影的一技之長,被分配到中新社福建分社工作。從此,這位印尼歸僑便深深地紮根福州。38年的攝影記者生涯,在楊北釗的鏡頭下,福州的道路由窄到寬,高樓從無到有,長高變大的新福州拔地而起。
攝影展上,記者見到了另一組反映福州發展變化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極具代表性的福州解放大橋,在楊老鏡頭裏,這是一座“宏偉壯觀”的石板橋;在第二代的圖片裏,一天天老去的大橋已顯滄桑感;而在第三代的照片裏,它再也不是福州唯一過閩江的通道。
“我這代趕上了改革開放,福州的發展日新月異,解放大橋就是一個時代新建築的代表。”楊北釗的女兒楊婀娜,作為這個歸僑攝影世家的第二代,對於攝影的熱情,來自父親,更不輸父親。
楊婀娜是福州第一位女攝影記者,曾獲中國新聞獎攝影類二等獎。楊婀娜用鏡頭記錄了福州舊火車站爆破、馬祖客輪首航馬尾、福廈鐵路開工、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建成等新福州發展史上的大事件,親身參與福州的發展建設,成為她引以為自豪的人生經歷。
楊婀娜說,自己特別喜歡爬高樓,因為站在高處拍攝,福州全景一覽無餘。“90年代初福州有20座高樓,現在福州的高樓數不勝數,想想看福州的發展有多快。”楊婀娜笑著說,以前福州的高樓基本都爬過,現在這麼多,哪還爬得過來。
在父親楊北釗眼裏,楊婀娜是“全身心都撲到攝影上”,和自己“四平八穩”的攝影風格不同,女兒和外孫的作品受到時代新風氣的影響,無論是色彩還是內容都更為豐富。
同樣是攝影記者的包華,是楊北釗的外孫、楊婀娜的兒子,也是這個歸僑攝影世家的第三代。在攝影展上,包華色彩絢麗的作品與楊北釗老人的黑白照片形成極大反差。楊北釗說,時代的不同,造就完全不同的攝影風格。
包華的鏡頭下,更多的是反映當下年輕人的時尚生活,傳遞新鮮的生活理念。包華說,自己生在福州,長在福州,對於福州的感知,希望通過一些圖片故事來傳遞。
已過耄耋之年的楊北釗回憶起離開印尼來到福州生活的57年,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如今,楊北釗老人仍會拿起相機,和老伴遊歷世界各地;女兒楊婀娜雖已退休,但在新聞現場,仍舊會見到她按動快門的身影;而外孫包華,屬於他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在福州,這個歸僑攝影世家還將繼續講述屬於他們的攝影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