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2013-01-22/
馬總統19日視察馬祖交通建設與觀光產業,在面對馬祖民眾「尊重馬祖人選擇、落實博弈條款」的訴求時,指示交通部等單位,行政部門必須該做的事情就要做,不要耽誤,並且儘可能配合地方政府,「行動絕對要加快」。其實攸關離島發展,中央延宕中的重大政策可不只這一樁,較具指標的還有離島免稅島,以及兩岸「通水」等議題。
對離島而言,重大投資建設都需要中央的政策背書,縱然現在政府大力的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但在層層的政策及法令制肘下,諸多離島重大建設卻總是窒礙難行。博弈、通水、免稅島等都攸關離島建設發展,中央立法卻呈牛步化,在沒有切確的遊戲規則及政策配套下,縱然地方凝聚了足夠的民意及共識,也只能望「餅」興歎。其中,「兩岸通水」研議十多年,報載「很快就會定案」,究竟結果如何,卻還未定之天。
古語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這是政府得民心最簡單的方法,可是卻不一定是對國家發展最有利的方式;政府在此間的功能便是針對民意好惡,評估利弊、分析得失,兼利於國家安全、社會民生者最好,不然也應提具體配套措施,趨引民意往正確的方向,如此方是正道。然而,人民聽過李登輝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卻是徒託空言;聽過陳水扁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亦是黃粱一夢。台灣全面力行民主政治的結果,卻是「以耳治國、憑嘴施政」,怎不令人擔憂?
金門和大陸毗鄰而處,島嶼蓄水不易,缺水乃是必然的問題。中央在圖謀諸多的中長期發展方案後,卻猶不能明確的告訴我們,如何確保離島擁有發展所需的基礎民生水電及交通設施,來支撐那些猶如「空中閣樓」的希望及願景,而彼岸對此自然是見縫插針。香港、新加坡自大陸及馬來西亞跨境接水已行之多年,未見有任何後遺症,回歸到經濟及技術面看,這就跟自大陸拉接光纖電纜一般,純粹是商業考量,若不能善用當前的兩岸冰融機遇,「和平發展」豈非空談?當然,我們也理解箇中最大的關鍵不是執政者的態度,而是政治團體刻意的民粹操弄,以及敵社會氛圍的營造;縱使是具有執政優勢的執政者,在面對刻意的階級營造及仇敵對立下,選擇了步步退守,此又是否真的符合公眾利益及民主真義?
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於1970年提出「沉默螺旋理論」是由。她在觀察德國選舉時,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環境不同時,會產生一種趨的行為,而逐漸保持沉默,甚至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趨向主流意見,以俚語來講就是「西瓜偎大邊」,但偏偏多數的民意都是沉默的,或應解釋為統治者為了便於國家治理,鼓勵多數民意儘量的沉默,這樣的治理縱容了少數暴力左右施政,棄真正的公眾利益於罔顧。
總之,在中央官員言必稱照顧離島居民的氛圍裡,要挑剔政策的必要性很難,但要看到政策開花結果,更難。絕對必要的離島政策卻始終躑躅不前、窒礙難行,這便是政府照顧離島的方式?如果我們始終不能積極考慮離島縣之於「兩岸和平發展試驗」的特殊性,離島的建設發展終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正視離島之於兩岸發展特殊性--金門日報
- 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