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根據中央廣播電台報導,歷經重重挑戰,交通部高公局終於在年後傳來好消息,目前金門大橋2.5米大尺寸基樁已全數完成,深槽區5個主塔基礎也已完成3個,施工單位正在挑戰難度極高的橋塔麥穗工程,順利的話,明年6月即可完工,澈底打通大、小金門間的交通瓶頸。
台灣最長的跨海大橋-金門大橋,全長5.4公里,跨越長達4,800公尺的海域,主橋所在的深槽區,水深更達23米。施工單位不僅要將口徑2米半的大型基樁,打入海底花崗岩盤下30米深處,橋下最大跨徑也長達200公尺;橋面更高出海平面47公尺,主橋上還有5座高31米、以高粱麥穗為造型的橋塔。
歷經重重的挑戰,包括克服每天6米的潮差以及強烈的東北季風;同時克服多達5千噸的海水浮力,將11座6千立方米的大型鋼箱圍堰,沉入水下近6米深處,作為橋墩基礎。目前2.5米大尺寸基樁已全數完成,深槽區5個主塔基礎也已完成3個,支撐麥穗造型的墩柱也開始逐層、逐節往上升。
高公局第二新建工程處處長郭呈彰表示,整座金門大橋完工後,主橋上的5個主塔有如從海上長出5支高粱麥穗,而為了「長出麥穗」,施工單位必須先在海上,將1,020支鋼筋緊緊箍在一起,再往上開出麥穗來,這個最困難的瓶頸工程也已克服。
郭呈彰指出,目前第一支主塔的頸部已經長到18米高,即將完成最困難的變化段,這個施工經驗也將複製到其他4支主塔上,未來進度就可以稍微加快。另外橋面的預鑄節塊也已在興達港陸續完成,待東北季風過後,即可運到金門工地依序吊裝。順利的話,明年6月,金門大橋即可完工。
金門大橋預計明年中完工通車-中央廣播電台
- 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