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自由時報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今年推動文化旅遊年,展開廢棄營區環境整理,意外使許多淹沒的史實重新呈現,位在馬公興仁及鐵線間的廢棄營區,經文史工作者許玉河考證,為清法戰爭時法軍登陸澎湖第二地點,同時也是日治時期馬公重要水源地,成為新興尋幽探秘的觀光景點,豐富澎湖人文內涵。
位馬公興仁及鐵線間廢棄營區
位在澎二○一號縣道旁,興仁水庫營區與鐵線間有一大片昔日軍方人工造林,因為軍管原因,原本是雜草叢生之地,經過相關機關派員整理後,出現軍方廢棄營區建築物,使用玄武岩與紅磚建材併存,應用形塑成紅與黑色系的建築風格,格外引起外界矚目,同時大型戰備水池建設,也觸動文史工作者研究興趣,讓塵封多時的史實重見天日。
建築物使用玄武岩與紅磚併存
許玉河老師的文史考證指出,該處附近海岸雙港仔,是法軍一八八五年三月三十日登陸澎湖的第二個地點,鄰近潮間帶是當地民眾蹓海菜與採大殼之處,同時生態相當豐富,紅樹林成長茂盛,與縣府今年力推文化旅遊年四大戰役中的清法戰爭主題相符合,可串聯鄰近風櫃法軍登陸紀念碑、馬公孤拔將軍衣冠塚等,形成一條觀光動線。
另外,根據許玉河的考證,由於澎湖水資源缺乏,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希望獲得穩定的水源供給,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經過各方調查,找到菜園鄉、鐵線尾鄉、雙頭掛鄉、石泉鄉等四鄉湧泉。鐵線尾一處的湧泉量二十噸,一同劃入水源地,總督府進行鐵線尾土地的收買,興建水道,因此又有水窟地的稱號。
清法戰爭法軍登陸點 澎湖重整廢營區--自由時報
- 2020-03-14